庄稼院里也有美食—百吃不厌的粘火烧
2019-03-12 10:45 抚顺七千年 王连仲
1688
糜子,是我国北方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糜子类似谷子,但它为散穗,籽粒稍大。它耐干旱,不娇性,生长期短,在贫瘠的土壤上照样能够茁壮成长。
编者
抚顺作为满族故里,民族风俗源远流长。连绵不绝的山岭,四季分明的气候,取之不尽的资源,长年累月的劳作,逐渐形成满族所特有的饮食习惯。苞米面大饼子、大黄米干饭、高粱米小豆干饭、苞米馇子粥,为庄户人家的“家常便饭”。家里来了客人,焖大米饭,烙白面饼,以示热情款待。此外,他们还根据季节的变换,家人的口味,精心制做诸如粘火烧、粘豆包、豆面卷子、菠椤叶饼、苏子叶饽饽、酸汤子、杀猪菜、小鸡炖蘑菇,以及农家大酱、酱缸咸菜等传统食品。时至今日,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面前,我依然喜欢吃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东西。因其老少咸宜的色、味、香、形,不仅使我大饱眼福口福,而且还使我回忆起那种永远割舍不断的乡愁。
在抚顺农村进入谷雨节气,村民们除耕种苞米、高粱、大豆、谷子和水稻外,还千方百计地挤出田头地脑,播种些糜子、小豆、绿豆、芝麻之类的“小杂粮”。
糜子,是我国北方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糜子类似谷子,但它为散穗,籽粒稍大。它耐干旱,不娇性,生长期短,在贫瘠的土壤上照样能够茁壮成长。
记得一年春天,爸爸便在耕种大田的间隙,在马家沟开垦出一块耕地,用根棍子敲打“点种葫芦”,将一小瓢糜种播撒在上面。到了秋天,糜子熟了。父亲将沉甸甸的糜穗背回家里,经过碾压、捶打、筛选,多半麻袋糜子便收藏到仓房里了。
过些时日,爸爸套上骡子,清扫了石碾子,与妈妈一起将糜子碾成了金灿灿的大黄米。
进入立冬时节,飘了一场清雪,天就渐渐冷了。妈妈先是烀了一盆红小豆馅,尔后又用小缸把大黄米泡上。第二天刚蒙蒙亮,爸爸妈妈以及我跟妹妹,硬是抱着磨杆将大黄米磨成了黄米面。
烙粘火烧的时刻终于到了,母亲和妹妹成了烙饼的主角。她们把黄米面揪成“剂子”,再把小豆馅包进去按成扁,使其成为小小的圆饼。妈妈将那口大铁锅刷浄,又用猪肉皮在上面擦了又擦。这时妹妹划了一根火柴,点燃了灶坑里松树桡,那欢跳的火苗很快就把铁锅给燎热了。据说,使用松树橈或者豆秸秆烙粘火烧,火不大不小最合适。妈妈把一个个小圆饼,贴在滚热的铁锅上,然后盖上木头做的锅盖,闷了一会儿再翻一个个,焖一会儿揭开锅盖,头一锅溜圆、焦黄的粘火烧就算烙好了......
这天晚上,妈妈炒了一盘白菜掺土豆,熬了一锅萝卜丝豆腐汤。我们全家盘腿围坐在长方形炕桌旁边,一边吃着筋道、特粘、喷香的粘火烧,一边海阔天空地唠着体己嗑,从那间低矮的土屋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吃过晚饭,妈妈便将余下三四百个粘火烧,装进那口小瓷缸里,放进仓房冻了起来,以便随时取出来熘着吃。
从外表看来极为普通的粘火烧,却成了全家百吃不厌的美食。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连仲专题
作者:王连仲
王连仲,曾任抚顺日报社财贸部、农村部、广告部主任,现已退休。先后出版各种文学和新闻作品集《春华秋实》、《王连仲游记》和《紫气东来》。
标签:抚顺美食
- 上一篇:庄稼院里也有美食—记忆犹新的菠椤叶饼
- 下一篇:努尔哈赤组建过一支善于滑冰的特种部队
相关文章
-
03-11抗联名将抚顺陈龙重庆谈判保卫毛泽东
-
03-08三次拒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抚顺人陈龙
-
03-0825年前抚顺消防战士徐晓强勇斗歹徒身负重伤
-
03-07王尧:老抚挖辉煌的文艺事业(七)
-
03-05长诗《雷锋之歌》问世前后那些事(附关山朗诵)
-
03-03杨永青连环画:《雷锋小时候的故事》
-
03-03雷庆林:在农村过了一个“革命化”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