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 街巷记忆征文 ] 胡松:难忘童年的老街

2019-05-09 08:14 抚顺七千年 胡松 1050
  这条老街究竟是在何时形成的,我无从考究。但听老人们说,在我1964年出生之前,它就在那里了。我在这条老街渡过了整个的童年和部分的少年时光,却没有记住这条街的名字,可见它当时是多么的寂寂无闻,我想那时大概只有投递员才能记住它的名字吧。不过这条街道现在可是赫赫...

[_街巷记忆征文_]_胡松:难忘童年的老街 图1


  这条老街究竟是在何时形成的,我无从考究。但听老人们说,在我1964年出生之前,它就在那里了。我在这条老街渡过了整个的童年和部分的少年时光,却没有记住这条街的名字,可见它当时是多么的寂寂无闻,我想那时大概只有投递员才能记住它的名字吧。不过这条街道现在可是赫赫有名,它曾是抚顺几条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新华商业步行街。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街道的宽度大概仅及现在的二分之一,而且还是黄土路,晴天有汽车驶过时,就会带起一溜尘土,行人不得不掩鼻遮面,大雨过后,道路上会出现一个个积水的洼坑,有汽车驶过时,行人得赶忙避让,免得被迸溅一身脏水。好在那时的汽车不多,在这条路上跑得最多的就是自行车和乡下进城的马车。有时家里吃过晚饭,父母会领我和姐姐到街上散步,记忆中,常有熟人和父母开玩笑说,怎么又出来压马路了,马路都被你们压平了!当然,压平这条马路的不是散步的行人,而是隆隆的压路机,是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这条路具体是哪一年扩宽并铺上沥青的,我不知道,因为那时我家已经搬走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最西头衔接着南北走向的新华大街。我家当时住在这条路的最东头;从我家再往东就是农村的菜地,菜地的尽头就是浑河支流的土坝了。在我上初一那年,我家那一带被市第二毛纺厂占地,我家搬迁到北站去了;再后来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毛”破产了,这里盖起了现代化住宅小区,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当时在这条街道的路南面,沿街坐落着三所小学校,由东向西数,依次是朝鲜族小学、运输小学、新华一校。

  朝鲜族小学之所以能给我留下亲切美好的印象,主要还是因为,那时我最好的朋友在这所学校读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他叫李秀哲,比我大一岁,是我家的邻居。我和李秀哲可是生死之交!那些年,每当放暑假时,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背着大人,常常到浑河游泳。一次在浑河的一个大沙坑游泳时,我的腿抽筋了,惊慌中呛了几口水,眼看就要溺水了,是离我最近的李秀哲救了我。事后,我很后怕,对李秀哲更是充满了感激。从那以后,我俩的关系越处越好。我当时在新华二校上学 ,我们放学一般要比李秀哲他们早,因此我一放学就特意拐个弯,到“朝小”门口等他,然后我俩一起回家。因为常常站在铁栅栏门外,李秀哲学校的守卫大爷都已经认识我了。李秀哲还教会我许多朝鲜族话,直到现在我还能记住几句哪。后来我们这里动迁,我们两家搬到了不同的地方,慢慢地,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我一直都很想念李秀哲,有两次做梦,我都是在“朝小”门口等他。

  运输小学,我的许多发小都是在这里上得小学,但我对这所小学印象不深,只是在家的附近,常常路过而已。

  位于这条街西侧的新华一校是我的母校。我在刚入学时,在这里读过一年书。后来我的一个亲属调到新华二校当老师,为了让这位亲属老师督促我学习,妈妈就将我转到新华二校去了。不过当时的新华一校,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校舍都是灰瓦红砖的平房,冬天没有暖气,烧站炉子取暖;学校没有围墙,夹的是铁丝网;最难忘的是学校的厕所,紧邻着这条老街,行人打这里路过,都会闻到很浓烈的味道。如今的新华一校,在原址上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叹:现在的孩子可真幸福呀!

  当年与新华一校隔道相望的是运输俱乐部,也就是电影院。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电影几乎承载了童年所有的欢乐!我当时就读的新华二校,组织一些大型活动都是在运输俱乐部,学校包场看电影也都是在运输俱乐部。每次我们去看电影,都是一路的欢歌笑语,象过年一样快乐。妈妈班儿上的郭姨,她爱人在运输俱乐部把门收票。我非常羡慕他家的孩子们,可以不花钱去看电影。我常常向小伙伴们吹牛,说运输俱乐部把门的是我姨夫。一次运输俱乐部上演打仗的电影,李秀哲就缠着我去找姨夫,我骑虎难下,就领着他去了。果然,郭姨夫正在那儿把门收票。我尽管和妈妈去过郭姨家几次,可我与郭姨夫并不熟悉,我怕郭姨夫认不出我来,因此犹犹豫豫地不敢上前。直到电影开演关上了大门,我才红着脸和一脸不高兴的李秀哲离开了俱乐部门前。

  当时这条街道的路北,除了运输俱乐部算是标志性建筑外,沿街都是一些三四层高的红砖楼房。在那个住房以平房为主的年代,能住上楼房,哪怕是“火炕上楼”,都是很让人羡慕的。

  现今这条老街,早已旧貌换新颜,不消我说,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街道两旁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楼下都是经营各种商品的门市房。当中的街道几经变迁,在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建成了新华农贸市场,后来改建成了商业步行街,如今被改造成半边街道走车,半边街道经商的格局。无论这条老街如何变迁,都不能影响我对它的怀念,其实我是在怀念自己逝去的童年。偶尔,我会在这条街上漫步遐思,努力回忆着这条老街当年的影子,尽管记忆有些模糊,但毕竟儿时的印象太深刻了,一些消失建筑的大概位置还是能够确定的。我有一位姓耿的朋友在新华步行街经营鞋店,他的门市房就正好坐落在运输俱乐部的原址上,我曾为此与他开玩笑说,你的鞋店将我童年的俱乐部给霸占去了! 

  找回童年是不容易的。它需要缘分,或者说需要一个特定的事物在某个时候轻轻触碰你,让你的内心打通一条通往童年的小径。这样特定的事物可以是一个梦,一段歌谣,一部老电影,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或者就是一条今非昔比的老街。(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讴歌70年来抚顺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经研究决定征编出版《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一书。为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编委会现面向社会征集文字、图片作品。

  一、本书立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抚顺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每条街,每条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面貌不断更新,老街巷的记忆逐渐模糊。本书以抚顺城市著名街巷(街、路)为主线,着重介绍抚顺城市街巷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历程,并以抚顺城市的老建筑、老地方、老商号作为“线上珍珠”和记忆的节点,深入挖掘并介绍这些与“记忆节点”有关的故事,以此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抚顺70年来城市建设发展巨大成就。

  二、作品要求

  文字部分


  1、与抚顺重点街巷、地区、建筑有关的生活记忆;

  2、必须为原创作品,作者须对投稿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负责;

  3、以纪实性题材为主,语言生动,具有可读性,3000字以内;

  4、所有稿件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5、作品采用,酌付稿酬。


  图片部分


  1、抚顺重点街巷、地区、建筑图片(如:生活留影);

  2、图片可自行扫描,或交由编委会处理,用后原片退回;

  3、作品采用,酌付稿酬;

  4、图片内容(名称、年代等)直接写在图片文件名的重命名上。


  邮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三、截稿时间

  2019年5月30日。

  四、投稿方式

  1、邮寄投稿:手写作品(图片)邮寄或送至抚顺市政协文史委/地址:抚顺市顺城区临江东路2号市政协文史委。

  2、电子投稿:发送至邮箱fm684@qq.com

  五、联系方式

  抚顺市政协《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编委会

  电话: 024-57683537  57660056 

  联系人:卢然 13700138090  管道胜 13470533670  


  《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编委会

  2019年3月25日



标签:街巷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