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记忆征文]于海涛:七百小街——深植于内心深处的记忆
凤城街,是望花区一条非常有名的老街,南北走向有近两公里长,是望花区最为繁华的街巷。我就是在这条街边长大的,心里装着整条街的故事,那是一种深植于内心深处的记忆。
凤城街不同于南方城市街道的曲折蜿蜒,小心翼翼,它有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有的直率、粗犷性格。直来直去,北起营口路,向南大摇大摆地穿过丹东路,稍作迟疑便直插雷锋路(原和平路),然后奔向辽阳路。其中,与丹东路交叉这一段,是商业最为集中的部分,小时候人们都叫它七百小街(该)。
来龙去脉,是中国人讲述过往的一种习惯表达方式。但是回忆老街的故事,却很难选择记忆的起点。因为,老街很老,记忆很新。
留存在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七百小街饭店的香味。这条街上,当年光明包子铺、回民馅饼店、光明饭店飘出的那种香,是永远的香。至今我的记忆中还存留着当年人们排长队、开票买包子和馅饼,以及光明饭店小二楼猜拳行令的情景。如今,这里的二朝冷面还保持着国营时期的经营模式,开票,给牌,取面,成为人们追寻记忆的好去处。
小时候,关于好日子的标准是要“吃香的,喝辣的”,再提升一个层次就是尽享山珍和海味了,不过,那时候山珍海味多是用于形容地主与资本家的奢靡,与我等凡人无关。而如今,香和辣已经麻木了人们的味蕾,山珍海味虽不是日常菜谱,但也算稀松平常。但无论如何这些个香都无法与光明包子铺、回民馅饼店、光明饭店曾经飘出的那种香相提并论。我在想,人们定义的香,或许与味觉、嗅觉根本无关,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或记忆。
七百小街很气派,上个世纪,地处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区的老街,其商业布局是以“保障供给”为目标的。如抚顺市四联商店、抚顺市土产商店、抚顺职工供销合作社、大众理发、老光明眼镜店及附近和平旅社、和平饭店、和平照相馆、抚顺第七百货商店等国营商业企业,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区内重工企业职工及家属。这时的“保障供给”听起来很像今天的军需补给、后勤保障,其实这也不奇怪,那个时期,抚顺石油三厂、抚顺铝厂、抚顺钢厂、抚顺矿务局机修厂和抚顺氧气厂、抚顺叉车厂等这些重工企业的职工,虽然不是军人,但却有着与军人一样的情怀与担当,积极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忠诚尽职,心思全部用在了工作上,基本生活供给是要有保障的。
担当奉献,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是人们的普遍追求。70年代,老街上偶尔会有周边村民将自家产的鸡蛋等土特产偷偷摸摸地拿到街上卖,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的。一旦发现,工宣联防队会把撇脚老太太追得满街跑,末了,还要挂上“投机倒把”的牌子,站在街边示众。
进入80年代,情形逐渐发生了变化,卖鸡蛋的撇脚老太太可以不跑了,她们或在市场一角,或蹲在墙根儿,美滋滋地数着筐里的鸡蛋和手中的小额钞票,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胜利的微笑。
小商小贩的出现,让七百小街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不过那时,人们所经营的还主要是以辣椒面、大蒜等土特产为主,只要上交一定数额的市场费和卫生管理费,就可以不被撵跑。据说,当年在这里卖辣椒面的小商贩都发了家,有的成了万元户,有的甚至发展到后来的百万元户。不过,这些都是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的“商业秘密”,当大家知道卖辣椒面能发家时再卖辣椒面已经不能发家了。
当年从事个体经营,对大多数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职业选择。“正式职工”上街做买卖,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这时七百小街的主角,都是没有正当职业的闲散人员。在当时的观念里,从事个体经营是不正当,不正经的职业,可见老工业基地人们的思维已经被深深地体制化了。多年以后,特别是从事正当、正经职业的职工也陆续下岗时,人们对职业概念才有了新的定义。
我有两个朋友,当年就是从事这种非正经职业的。如今,他们一个成为作家,一个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
回想起他们的个体经营之路,其实并不平坦。有一个朋友,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自己还刚刚结婚,生活十分拮据。为了贴补家用,他在街上摆起了水果摊。妻子带着5个月的身孕,挺着大肚子跟他一起忙。有一次,刚买的一杆新称,就被工商执法队突击检查给没收了,心疼的不得了。后来,他用一盒香烟换来一把旧称,高兴够呛。他爱写作,街上卖水果也不忘观察社会,思考人生,频繁有新作发表,后来成为知名作家,其中不少作品都是源于他当年街头卖水果的生活体验。
还有一位朋友,16岁就接班进厂当了一名徒工,后来利用休班时间也来到了七百小街摆摊。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从望花区到新抚区粮栈街批发水果,不小心弄丢了两筐香蕉,价值30元钱,而当时企业一个月的工资才不过40元,我们都觉得这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他倒没有我们那样紧张。实际上,那时候我们之间对于钱的价值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标准。后来,他生意越做越好,干脆辞职,转战至一家民企,并当上了民企副总,年薪相当于国企职工一辈子的收入。如今,他在南方有房产,海外有别墅,衣食无忧。
得承认,他们都是不守旧,敢冒险,善于抓住机会的人,而抓住机会的关键,恰恰是思想观念领先了一步。回忆他们当初的人生选择,是因为心中有梦,并能努力让梦想照进现实。
当然,这条街上的故事,并不全是事业成功的骄傲,也有人生失败的苦楚。细想起来,充满竞争与选择的社会,不同的选择自然会有不同的结局。那个年代,身为国企职工,进厂以后一直到退休都不需选择,只需服从。后来,变成必须选择,各种选择。为此,很多人出现了“选择恐慌”,有的人甚至选择了不再选择。
一个曲姓的好友,是全民职工,结婚时,我还参加了他的婚礼。红彤彤的喜宴上,亲朋好友的祝福让新人对新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他的爱人很贤惠,后来还生了个漂亮女儿。可是下岗买断(与工厂解除劳动关系)之后,他开始酗酒了,醉了,就打媳妇,醒了,就承认错误,但醉了还打……。后来,媳妇跟他离婚了,女儿也被媳妇带走了。那年我见他时,他正在街上开摩的,喝的醉醺醺的还照常开。下岗时得到9万元买断金,不到一年就被他喝酒、找女人挥霍光了。据说后来他养了一条狗,喝多了就欺负狗,狗咬他,他也咬狗,邻居说他精神开始有些不正常,变得“人不人,狗不狗”。后来几年没有见到他,再后来,听说他已经去世了。
人们说凤城街是时代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的风向标,昨天这条“街上流行红裙子”,今天这条街上又兴起了“凯撒大衣”,世事变迁,思潮起伏都可能在这条街上反映出来。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七百小街不仅是一条商业大街,而且还是一条音乐大街。街上音像店以及其他一些店铺,都时兴将大号音箱悬挂在室外,免费播放着时下的流行歌曲,让这条本来就嘈杂的大街又增添了几分喧嚣,极力渲染着繁华的气息。从邓丽君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何日君再来》,到李谷一的《乡恋》,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等等,即便你不懂流行音乐,也能耳濡目染地跟着哼唱几句。后来,这条街上又频繁响起迟志强的《铁窗泪》,唱得整条大街就像一座监狱,满街飘荡着歌手那嘶哑的悔恨之音。
七百小街最后响起的歌曲,应该是叶倩文的《红尘滚滚》和尹相杰的《纤夫的爱》。歌声飘过之后,卡式迷你随身听、MP3、MP4开始陆续进入市场,人们更喜欢插上耳机,独自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也预示着街头音乐的“共享时代”已过去,一个充满个性的多元化时代正随着春风款款而来。
10年前,政府引进资金对凤城街进行了完善和改造,老街又增加了几分时尚、现代气息。不仅如此,这里还出现了小时书屋,很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在书屋里阅读人生,阅读理想,实现了商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这条街毗邻雷锋路,这几年,各种公益活动越搞越频繁,场面越做越大。开始,人们对在商业街开展非商业活动感到新奇,慢慢地,大家对义务理发、义务捐献、义务医疗等活动已经习以为常,并能积极参与其中。这可能是这条老街的又一个不同寻常的个性吧。
每次走在凤城街上,总有熟悉的面孔递过来的微笑,也有陌生面孔和善的示意。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他们都在这里努力编织着自己心里的梦想。有的人从这里走向了成功,而有的人正走在成功的路上,还有的人也无所谓成功和不成功,生活使然,习惯性地将自己粘在了这条老街上。他们在经营着老街,同时也是在专心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讴歌70年来抚顺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经研究决定征编出版《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一书。为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编委会现面向社会征集文字、图片作品。
一、本书立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抚顺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每条街,每条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面貌不断更新,老街巷的记忆逐渐模糊。本书以抚顺城市著名街巷(街、路)为主线,着重介绍抚顺城市街巷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历程,并以抚顺城市的老建筑、老地方、老商号作为“线上珍珠”和记忆的节点,深入挖掘并介绍这些与“记忆节点”有关的故事,以此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抚顺70年来城市建设发展巨大成就。
二、作品要求
文字部分
1、与抚顺重点街巷、地区、建筑有关的生活记忆;
2、必须为原创作品,作者须对投稿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负责;
3、以纪实性题材为主,语言生动,具有可读性,3000字以内;
4、所有稿件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5、作品采用,酌付稿酬。
图片部分
1、抚顺重点街巷、地区、建筑图片(如:生活留影);
2、图片可自行扫描,或交由编委会处理,用后原片退回;
3、作品采用,酌付稿酬;
4、图片内容(名称、年代等)直接写在图片文件名的重命名上。
邮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三、截稿时间
2019年5月30日。
四、投稿方式
1、邮寄投稿:手写作品(图片)邮寄或送至抚顺市政协文史委/地址:抚顺市顺城区临江东路2号市政协文史委。
2、电子投稿:发送至邮箱fm684@qq.com
五、联系方式
抚顺市政协《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编委会
电话: 024-57683537 57660056
联系人:卢然 13700138090 管道胜 13470533670
《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编委会
2019年3月25日
- 上一篇:张敏:童年和吊桥
- 下一篇:[街巷记忆征文]徐剑:刘山街—不只是记忆深处的符号
相关文章
-
05-10[街巷记忆征文]徐剑:刘山街—不只是记忆深处的符号
-
05-09[ 街巷记忆征文 ]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
05-09[ 街巷记忆征文 ]王鸿君:消失的老街—万新街
-
05-09[ 街巷记忆征文 ] 胡松:难忘童年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