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母亲的碎语
2019-11-25 10:47 抚顺七千年 徐洪
447
在键盘上敲下这个标题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年了。 2011年9月教师节那天我在外地出差,用电话向母亲致以节日的祝福。当我解释不能回家的原因时,电话那头传来老母亲那颤抖的声音:“挺忙的,好好工作吧,妈听到声音也高兴了!”我眼前立刻浮...
在键盘上敲下这个标题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八年了。
2011年9月教师节那天我在外地出差,用电话向母亲致以节日的祝福。当我解释不能回家的原因时,电话那头传来老母亲那颤抖的声音:“挺忙的,好好工作吧,妈听到声音也高兴了!”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年迈的老母亲拢白发、搽老泪,翘盼儿女们归来的情景,禁不住鼻子一酸……可谁知这次竟然是母亲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一个月后她永远离开了我们。
妈妈在偏僻的农村学校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那是在1960年代初,随 “右派”爸爸下放到关门村的。“关门山”顾名思义,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发配劳改”之所。这里世居的村民开门见山,日出而做,日落而归,很少有走出大山的。谁若去一次“市里”,下馆子吃拼盘,足够他宣扬显摆一阵子了。而这对小孩子们来说,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了。妈妈就总是用“好好学习,考第一带你去市里。”来激励我们。
一年又一年的考试,我总是排在头几名,给弟弟妹妹们做出了榜样。小学都快毕业了,妈妈终于兑现了承诺,在某年的六一儿童节带我们去了一回“市里”。第一次数着高楼有多少层、火车有多少节;还不用带凳子在“屋里”看了一场电影,非常兴奋。见多人购买印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图案的绘画铅笔时,妈妈说:“咱不和人家比,有用的就行了,带个橡皮擦多2分钱呢。要学会节省啊!”
后来学校附近的小卖店也进了这种铅笔,我很喜欢。妈妈给拿几角钱,我买完咸盐和火柴后就剩下2分钱了,买一支5分钱的铅笔显然不够了。售货员说:“找不开零钱了,给你两张邮票吧。”我一看邮票图案是面值为1分的“南昌‘八一’大楼”,正是课堂上刚讲过的革命圣地。我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柜台里的铅笔了。回到家后,妈妈说:“这两张邮票给咱们根本没用,是个浪费。我再给你一分钱,你去换一张大白纸,钉个本还能用半个学期呢!”
就这样,我虽然一直没有使用过印有“三打白骨精”图案的铅笔,却从小养成了珍惜笔本、刻苦上进的好习惯。把前几名的学习成绩,一直从小学保持到了初中、高中,并影响了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至今仍坚守着做事不甘落后、志在人先的劲头。后来我喜爱上了集邮,陆续收集了许多面值为1分的邮票,也说不清是出于什么目的。
妈妈还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宁可身受屈,不让脸受热。”当时不太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体会到,这是一种做人的志气。但谁知其背后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啊。你想啊,妈妈顶着右派家属的压力,用一双拿粉笔的双手,在贫穷落后的山沟里,上要孝敬三位年迈的老人,下要哺育五个挨肩的儿女,撑起十口之家。该用多么大的坚强、该有多么大的付出啊!
拍摄于1964年,那时我老弟弟尚未出生。
为了改变生活让全家人吃上饭,妈妈领我们上山采野菜、抡镐头栽地瓜、一袋子一袋子地往家背猪食菜,然后半夜半夜地剁猪食菜。为了让我们穿的暖、不露肉,她想方设法弄到廉价的布料,精打细算地为全家套裁、做衣服换季,而她自己一套衣服缝缝补补穿了七八年。
她常对我们说过:“人不在他穿什么、吃什么,要看他头脑里有什么。”在她的遗物里还收藏着几十年前穿过的老式秋衣、毛裤。山区农村的冬天特别冷,为了让老人、孩子们温暖过冬,她操起镰刀斧头同男人们一样上山打柴。冻伤了脚、割破了手,都没有一点儿抱怨。还教我们如何用茄秧艾蒿煮水,泡洗冻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也是妈妈的一句格言。她不但自己每天和太阳一块起床,准备早饭、打扫室内外卫生、规划一天的工作。也要求我们珍惜时间,不让时光白白流走。他经常提醒我们,要有生活目标,让我们做好一天、一周、一个月,乃至一年的学习生活计划。不要盲目地、稀里糊度地生活。每到过年她都会说:“看看,上次过年就像昨天似的,转眼又过年了。什么事都要抓紧时间啊,很快明年又会来到了!”
我从小就记住了妈妈的告诫,珍惜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并养成了早起晚睡的习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多做一些活儿。当学生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管留不留作业,书上所有习题我都会全部做一遍;一个作文题别人写完了事,我经常要写两篇。挤出来时间和妈妈抢着读“保尔•柯察金”,或帮爸爸做些零活。遇到生字了,妈妈说:“有些知识是课本里学不到的,要在生活中留心学习。”在我三年级时,妈妈就教我查“四角号码字典”,至今我还记得“叉四插五方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的口诀。就这样,我在与别人相同的时间里,文理齐攻,都取得了好成绩。
参加工作后,由于我合理巧妙地驾驭了时间,主职与兼职均做得都令人瞩目。从不拈轻怕重、计较得失,无论分内分外都力争把它做好。我喜欢将当天的事情梳理成“菜单”,然后按轻重急缓统筹为之。夜里躺在床上消掉已完成的,再规划第二天的。
尤其在做党校副校长那些年,还被县委借调搞全县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活动,因为成绩突出,双边都被评为先进。各种奖励证书摞起来有一米多高。即便在业余爱好方面,我也是见缝插针惜时如金。无论集邮、写作,还是社交活动,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小有成绩,经常得到同好们的点赞。
“谁也不能灶坑打井、房顶开门,遇到谁有难处要伸手帮一把。”这是妈妈常教导我们的,也是她带头践行的。东邻有个同学,母亲去世早,没人照顾,妈妈就经常为他缝补换洗;谁家来窜挪借换,她宁可自己不吃、不用,也要成全人家;谁来求写家信、春联什么的,她就放下自己的活儿,让人家高兴而来、满意而走。全村无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只要知道了,妈妈就会到场。有时上课脱不开身,便安排我过去表示一下。逢年过节,妈妈常让我端一碗饺子送给没包饺子的邻居老人……
“不准打骂学生,要走进学生中,同他们一起玩。”这是妈妈在我当老师后,经常提醒我的一句话。也正是如此坚持,我养成了除了站讲台外,总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游戏、一起聊天,共同分享喜怒哀乐。“孩子小,慢慢教,不能一井挖个锹。”一句幽默的倒装警句我记了一生,使我学会了耐心教学。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后来从中学到党校,我都会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势利导,按需所教,促进教学,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自己也由原来讨厌老师这份工作,到热爱并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都成家立业多年、并走上领导岗位了,每次回家妈妈还像小时候一样,总是一遍遍叮嘱:“要搞好团结、做好事业,不要违法乱纪。”语言朴实无华、句句掷地有声,比我参加多少次政治学习都管用。可是流水无情,如今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叮咛、唠叨了。也再也见不到老人家,听我汇报业绩时那慈祥的笑脸了。
妈妈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是坚强、勤劳、善良的,但我的妈妈还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是我心目中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母亲走后八年来,面对工作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我总能联想起妈妈的一些教诲,勾起我对在母亲羽翼下生活的一些回忆。如今伟大祖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吃穿无虞居家舒适。我们再也不用凭票去购买生活用品了,更毋庸为一只5分钱的铅笔而垂涎了。而且各种精美先进的生活用品、教具文具,应有尽有;学习环境与条件也与我童年时成天壤之别。
不堪回首的岁月,妈妈的言传身教,铸就了我一生务实要强、惜时上进的秉性。如今也到了昨天越来越多、明天日益减少的年龄。特记下妈妈这些只言片语,或许对社会、对后人有些启迪。同时也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该文章所属专题:徐洪专栏

徐洪,(1956-2023) 原中共抚顺县委党校副校长。现任抚顺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市邮协秘书长、市作协纪实委副主任、县关工委副主任等。1980年起在省内外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现为辽宁省作家、集邮家。
相关文章
-
11-25连载一 | 仇永德:山沟里来了德语翻译
-
11-20张学思:从“大帅府”走出来的共和国海军少将
-
11-20贾桐树:红军来到我们家
-
11-18旅途札记:山海情思
-
11-17徐洪:秋季采蘑菇
-
11-13张学思将军的最后岁月
-
11-12徐洪:养猪的记忆
-
11-08长缨:咱家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