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抚挖曾亲手制作过“副油箱”的长挖人在泸州延续了这份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他们在刚刚来到这里立足不久的70年代初,又接受了为人民空军的新一代战机研制副油箱的光荣任务,并再次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1970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飞机动员处负责人费兆时同志,协同成都军区空军研究所、航空工业办公室、成都军区工程部、成都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等部门的人员来到长挖,进行760立升副油箱生产选点工作。
长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工厂为了保证质量,决定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各车间抽调一部分骨干力量。二是要自己生产一批急需的设备和工装。第一批抽调人员中的部分人员于三月中旬分别送往沈阳变压器厂和国营12112场进行培训,联系解决基础资料、样板儿样件,学习铝材进厂检验,钣金钣金工的操作,气焊、氩弧焊、点焊、阳极化和铝材的热处理等操作技能,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完成了自制水压成型机、16吨冲床、80吨冲床、蒙皮切边机、焊缝辊压机、清洗架和头、前、中、尾、总装等17台套设备及工装准备,为副油箱的试制打下了物质基础。
生产线的建设方案经三机部批准,长挖派出新工人分别前往合肥164厂、成都132厂、江西矿机厂进行学习培训,留厂的同志着重考虑生产线与工艺流程设置,在建筑厂房的同时,设备购置、工具购置、材料购置工作已全面铺开。到1974年5月。购进加工设备22台,其中锻压设备6台,焊接设备7台,热加工设备8台套,同时自制模具和场外订货模具共250套,厂房建筑的生产、辅助面积共8500平方米。
长挖人自60年代万里迁徙从抚顺来到泸州,在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后,在一片荒原上凭着冲天的干劲完成了工厂基本建设,形成了职工的居住、医疗、教育、商业、文化娱乐等完备的社会生活体系,来自东北的职工和家属们也以顽强的韧性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和生活。像为战斗机制造了加满油的副油箱一样,长挖自此逐渐走上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待续)
朝夕相伴的工友就要远隔万里(前排左一为作者同学田军的父亲,老抚挖工人书法家田荣洲)。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