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那时的文化食粮(二)

2020-07-07 08:23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646
  从入小学到文革停课,十年光阴里,我和我的同学们,由儿童成长为少年以至青年。  那段时光里的文化食粮,一部分来源于课堂,例如语文教科书、史地教科书,还有老师们的言谈风貌。另一部分来源于小说和电影。  就我自己的体会,小...


  从入小学到文G停课,十年光阴里,我和我的同学们,由儿童成长为少年以至青年。


  那段时光里的文化食粮,一部分来源于课堂,例如语文教科书、史地教科书,还有老师们的言谈风貌。另一部分来源于小说和电影。

  就我自己的体会,小说是我那十年中最主要的文化食粮。曾就此写过一篇《那时我们读这些书》,发表在抚顺7000网站中,在此不再重复。

  那时,电视在老百姓的头脑中基本没概念,收音机的普及率也很低,社会的文化生活贫乏,看电影就是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了,所以那时的电影院都很火。一部新片子出来,大家趋之若鹜,能买到票就是幸运。一经上映,主题歌及插曲很快被传唱,情节很快就被社会熟悉,被民众热议。

  我的童年,生活在郊区的一个小村子里,那时看场电影是件大事。

  当时的市荣工疗养院在我们村庄南边,翻过一道山梁就不远了,那里隔一段时间就要放一场电影,冬天在室内,别的季节就把银幕挂在外边的小广场上,周围村里的大人孩子都借了光 ,散场的路上,大家情犹未尽,叽叽喳喳地热闹了一路。

  除了荣工疗养院,别的村中也有时放电影,走个十里八里都不在话下。每当这时,我都是赖着哥哥,不管他愿不愿意,硬是曳着他的衣角,跟在他那帮伙伴的后头。

  记得较早看的电影是《红孩子》《上甘岭》《平原游击队》等等,那时电影的政治主题都非常明确,影片也比较脸谱化。孩子们接受的也很简明:共产党好,红军好,八路军好。国民党、日本鬼子、美国鬼子都是敌人。好人解放前受苦,解放后幸福。那时电影多是黑白的。


郭秀江:那时的文化食粮(二) 图1


郭秀江:那时的文化食粮(二) 图2


  在六十年代中前期,也就是我们的初中高一阶段,看电影多是学校包场。母校五中离东露天矿俱乐部就隔一架大桥。看电影时,全校师生先在操场排好队,然后浩浩荡荡向俱乐部进发。那个阶段电影制作空前繁荣,彩色影片也多了起来。长影,八一,后来的北影,峨眉,珠影为社会推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加上前期的积累,银幕上百花齐放。随着学龄稍长,文化提高,我们对影片的理解能力也同步增强。

  歌颂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火热激情的《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深受大家欢迎。这些影片富于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冰山上来客》,《秘密图纸》等影片,歌颂了不同战线的祖国卫士。《英雄儿女》《战上海》等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喜盈门》《李双双》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颂扬了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新风。《满意不满意》《大李老李和小李》等影片,歌颂普通劳动者,批判旧的尊卑观念。这些影片的主题,鲜明的主人公形象,优美的插曲,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熏陶了我们的情怀。更奠定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观:尊崇革命,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如今,那些乐曲一响起来,还会激动,当年的时光就浮现在眼前。


郭秀江:那时的文化食粮(二) 图3


郭秀江:那时的文化食粮(二) 图4


郭秀江:那时的文化食粮(二) 图5


  2009年,去云南大理,泛舟在洱海上,望着眼前的苍山,耳边又响起蝴蝶泉边的歌声。又十年后,在纵贯山西的旅途中,时时想起《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年代和忘我精神。

  因为电影是视觉艺术,比起小说来,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那时所看的电影,还影响着我的审美。尽管现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还是喜欢那些明朗健康生机勃勃的生命形象,喜欢那些朴素自然的表现表达。(2020年6月6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