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三)

2022-01-20 20:06 抚顺七千年 陈勇 1199
  “二十八,把面发……”说的就是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面食的过程。到了年根儿底下,蒸馒头、蒸花卷、蒸豆包、蒸糖三角……各家各户的主妇们忙得不可开交。她们取出早已备好的面肥,大盆大盆地和面、发面,而面团发酵后如何把碱兑得恰到好处,绝对是一项靠经验、也凭感觉、更赖技术...

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三) 图1


  “二十八,把面发……”说的就是准备过年用的各种面食的过程。到了年根儿底下,蒸馒头、蒸花卷、蒸豆包、蒸糖三角……各家各户的主妇们忙得不可开交。她们取出早已备好的面肥,大盆大盆地和面、发面,而面团发酵后如何把碱兑得恰到好处,绝对是一项靠经验、也凭感觉、更赖技术的高难度工作,只有本领超强的人才能准确地把握好度,其面团酸碱适中、分布均匀,蒸出的面食又宣又白,掰开后随着蜂窝尽现而发出阵阵的酵香,馋得孩子们伸出小巴掌抢着要。

  一些主妇在雪白的馒头上用胭脂红点上红点,象征着祥瑞、吉利,寄托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美好憧憬。


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三) 图2


  更有主妇在这些面食上头嵌上大红枣,红白相间,香气缭绕,不用吃,看上一眼口水就流下来了。有的在糖三角的糖馅里掺加了青丝玫瑰,那口感和味道更是妙不可言了。同时,准备过年面食的另一大项工作——油炸各式各色的果子,也隆重登场了。

  家庭主妇们把平时积攒和四处讨弄来的油全都倒进铁锅里,将事先准备好的酥油和发好的白面充分揉和后,做成不同形状的果子——有的做成鸡鸭鱼兔等家禽家畜形状,有的做成元宝如意等象征富贵吉祥的物件,有的直接做成小麻花、小薄饼、炉篦子,陆续放进油锅里烹炸,似乎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炸得干干净净,炸出来年一天好似一天的幸福美满生活。很多人家就着这锅油,顺便也炸炸虾片、花生米、黄豆粒等,甚至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粘糕等也捎带炸好预备着。


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三) 图3


  说起这些,话题转到小时候吃过的那些糕点和饼干上,什么奶豆、江米条、香蕉条、炉果、缸炉、“牛舌头”、核桃酥、萨其玛、槽子糕、栗羊羹……这些曾伴随我们走过童年和少年岁月,让我们心头至今仍萦绕着甜蜜回忆的点心美食,现在已经难觅踪影,更别说再去领略它们独特的风味和充满诱惑的甘美了。不知谁说了一句:“市总工会门口有一家专卖老式糕点的商亭,这些东西那里应有尽有!”好信儿的我和胡德厚饭后来到琥珀泉,不费周折就找到了这家商亭。隔着玻璃窗果真看到商亭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式糕点,尽管闻不到香味,但它们散发出诱人的光泽,仍然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往昔的美食世界。

  可惜的是,可能是因为春节放假的缘故,里面并没有售货员,我俩只能隔着橱窗“望糕兴叹”,不得不悻悻而归。与我们同样有着追味往日风情怀旧心理的市民并不在少数,就在我们流连忘返之际,不断有人前来想购买这里的糕点,最终都未能遂愿。

  其实,上述这些糕点并不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能经常吃到的,只有家境宽裕的孩子才能时不时地品味到它们的甘美,尤其是萨其玛、栗羊羹等,是许多孩子连想也不敢想的点心贵族。据记载,萨其马是满族的一种食物,原为在关外三陵祭祀祖先用的祭品之一,意为“狗奶子蘸糖”,是将面条炸熟后,用蜂蜜白糖混合成小块,呈米黄色,具有酥松绵软、香甜可口、香味浓郁、口感独特等特色。

  而古代的栗羊羹还真的有“羊”,也确实是“羹”。唐朝时,它是加入了羊肉煮成的一种羹汤,传到日本后,因僧侣不吃肉食,便用红豆、葛粉和面粉做成羊肝的形状,又因日语中“肝”、“羹”发音相似,于是“肝羹”被说成了“羊羹”。后来发展为用栗子面等为原料,在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栗子面,再传回中国,就有了栗羊羹这种美食了。

  到了冬天,吃油茶面则不啻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它里面有黑芝麻粒、核桃仁末、花生仁瓣以及青丝玫瑰等辅料,因而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滋补佳品。油茶面可以自制,也可以到商店购买,吃的时候,挖出几匙放在碗里,放点儿白糖,浇上滚烫的开水,再用汤匙不停地搅拌,直到完全融化糅合,成为一碗稠黏的糊糊,香气随之四散开来。还等不及它冷却下来,就忙不迭往嘴里送,烫得嘶嘶啦啦地也不住口。

  小孩子易饿、嘴馋,我常趁姥姥不注意的时候,抓起罐子里的油茶面就往嘴里塞,弄得脸上、胸前都是一片混沌,嘴里塞得满满地说不出话来。姥姥虽然眼睛不好,看不清楚我做了什么坏事,但从气味上也能嗅出我正在祸祸油茶面。

  烤地瓜、烤苞米、烀苞米和爆米花(我们小时候是用苞米粒崩的,以后生活条件好了才渐渐有了用大米、黄豆崩的爆米花),是我们日常可以享用的美味。夏秋之交,胡同口、校门前,都会有老爷爷、老奶奶蹲在地上卖他们筐里的榛子、山里红、糖李子、灯笼果等山货野果,不是论斤两,也不是论个数,而是论“盅”或“杯”、“碗”,便宜的一两分钱一盅,贵一点儿的三五分钱一杯(碗)。


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三) 图4


  值得一提的榛子,那是刚从榛子树上摘下来、还没有褪去青绿色外皮的水瓤榛子,5分钱一茶缸(破旧的搪瓷茶缸)。我们买来后,费力地剥去厚厚的青皮,再用石块砖头砸开坚硬的外壳,才能取出里面奶白色、水份很高的榛子瓤。吃过一次这样的榛子,手指、嘴角往往都被染成绿色的了。菱角、孛荠、莲籽、梨干等也是我们小时候时常享用的美味,而最难忘的则非地瓜干莫属了。

  到了秋天收获季节,爸妈买来地瓜后,挑出那些长相好、破损轻、估计能长时间保存的贮藏起来,把不受看、不中用的烀熟了,再切成一条一条的,放在太阳底下曝晒,直到把它们晒成劲道、香甜的地瓜干。这本是一种废物利用的无奈之举,无意中竟真的“化腐朽为神奇”,地瓜干成了我们小孩子们最喜爱的小吃之一。

  尽管在晾晒过程中常常沾染了灰尘和杂物,但把它放进嘴里反复咀嚼的时候,那种韧劲、那种甜味,跟嚼牛皮糖相差无几。要知道,我们小时候连茄子、黄瓜都在衣襟上蹭蹭就生吃下去,这种熟了的地瓜干能不让我们赞不绝口吗?

该文章所属专题:年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年的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