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清晨的画卷—张祥河诗《古鲁村》欣赏
2022-01-23 04:30 抚顺七千年 孙相适
1589
古楼村街景 孙相适摄 张祥河是清朝的高官,字诗舲(念灵),江苏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道光九年(1829年),他以大学者身份扈从道光皇帝东赴永陵祭祖(官员随从皇帝出巡叫“扈从”),此时他的官职是户部主事,即财政部的中级官员。之后,他在道光、咸...
古楼村街景 孙相适摄
张祥河是清朝的高官,字诗舲(念灵),江苏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进士。道光九年(1829年),他以大学者身份扈从道光皇帝东赴永陵祭祖(官员随从皇帝出巡叫“扈从”),此时他的官职是户部主事,即财政部的中级官员。之后,他在道光、咸丰两朝,官职递升,最高至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同治元年(1862年)卒,享年78岁。谥号温和。
张祥河为官数十年,严于律己,为政务实,享有好誉。他不仅官至高位,而且善书法,优绘画,工诗词,通文史,勤于著述,传世作品很多。著有《小重山房诗词全集》等。《小重山房诗词全集》收录张祥河诗约一千四百首,词一百一十首。
道光九年秋天,道光皇帝象他的前辈一样,不辞辛劳奔赴地处辽东深山里的祖陵——永陵祭奠,缅怀先祖创业的艰难,寄托后辈的哀思。
祭祖队伍经过古鲁村,即今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古鲁,满语,义纯,又译朴素(见《钦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三)。在过去,古楼村前苏子河河床有大片白茫茫沙滩,“古鲁”是对这种景象的描述。“古楼”是“古鲁”的音转。“古鲁村”也写作“古路村”(注意:古楼不是古勒的音转,古勒也写作古埒,念列)。
扈从道光皇帝东巡祭祖的另一位官员何汝霖,时任兵部尚书,他的日记《沈阳纪程》记叙了经过古鲁村的情景。
祭祖队伍九月十五日夜里从莲花背大营启程,拂晓经过古鲁村,上天桥岭因山高路陡,下车步行,到岭顶时,天已大亮,正是老百姓做早饭的时候。辰时初(7点多钟),到达上夹河大营住下。在上夹河待一整天,第二天下半夜丑时初(1点多钟)又启程。
他们的作息时间有点怪。
张祥河诗作 《古鲁村》
张祥河扈从道光皇帝东巡祭祖,一路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写的是古鲁村。
古鲁村
村路亘山腹,虹梁界水偏。
雉驯知趁旭,马渴亦听泉。
高树丹黄绚,浑河渤澥连。
遥瞻葱郁气,坑谷满朝烟。
注释:亘:贯串。界:地域的阻隔。驯:温顺。趁:乘便。旭:晨光。丹:红。浑河:因苏子河是浑河的支流,所以也叫浑河。渤澥:渤海。朝烟:炊烟。
由古楼村向东要经过天桥岭。过天桥岭进入较宽的五龙河谷,河谷里坐落着村庄,往东数依次是:胜利村、腰站村、上夹河村。
天桥岭的地形是,从北面主山向西南再折向西伸出一条细长的弧状小山岗,山岗终止处凸起个小山头,就像人伸出左臂攥着拳头要抱东西似的。胳膊的南侧非常陡峭。苏子河从南面汹涌而来冲向胳膊,受胳膊的阻拦,不得不折而向西沿胳膊的砬根奔古楼村。胳膊的北侧是不算窄的山沟,千年古道就从这条山沟通过。胳膊肘处是岭顶,站在岭顶向东眺望,宽阔的五龙河谷延伸二十多里,可以遥见上夹河周围的群山。向西看,古楼村落及河西大桥尽收眼底。这岭叫天桥岭,车马行人必须经过的咽喉要道。岭虽不大,但坡陡难行,又是黄泥路面,遇雨非常泥泞。
诗人用“村路亘山腹,虹梁界水偏”短短十个字,就将天桥岭的地形勾勒出来,真有文字功夫。诗人受环境的感染心情不错,那山坡上的野雉并不怕人,“咯咯”地悦耳鸣叫,报告一天的开始。坐骑一边低头饮水,一边聆听山泉的叮咚演奏。各种树木的叶子有红有黄,五颜六色,辽东深秋的五花山绚丽多姿。诗人站在岭顶向东向西眺望,那一片一片的茅屋草舍,连同升腾的袅袅炊烟,就是一幅奇丽美妙的画卷。眼前的苏子河浩浩荡荡,日夜奔流,连着大海。祭祖队伍正是沿着浑河一路东进,江山如此辽阔。
诗人用写实手法展示山村清晨的景象和绚丽的风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四十年前,沿天桥岭砬根劈石填河硬凿出一段公路,车辆不用上岭了,天桥岭古道降为农用小路。
天桥岭地形图 孙相适复制
今天的古楼村远非昔比。古楼人怀着与皇帝同样的心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靠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养殖业,使这个鱼米之乡成为全镇首富之村。同时,精心整治环境,村庄好似一座园林,在全县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减少垃圾总量。在优化环境的同时,人的精神面貌得到让人赞羡的升华,实现了物质、精神双文明。古老的村庄喜获“辽宁省环保第一村”殊荣。
我由衷赞美,和诗一首,聊表感慨之情。
和张祥河《古鲁村》元韵
五律•古楼村
乡愁已盈腹,介福岂能偏。
㠜㠜呈风貌,泱泱记细泉。
心恒置有序,城美梦相连。
雅境悬魁榜,熙村幻紫烟。
注释:介福:追求幸福。《诗经•小雅•大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㠜㠜(nì):高尚貌。《史记•五帝本纪》:“其色郁郁,其德㠜㠜”。 泱泱:水深广貌。 置:垃圾置放。 梦:理想。 相连:达到、实现。 魁:第一。 榜:匾额。 熙:兴盛和乐。 紫烟:紫气,祥瑞之气。
我曾建议:将张祥河的《古鲁村》书成条幅,挂在古楼村部的文化室里。
园林式村貌 孙相适摄
该文章所属专题:孙相适专栏
作者简介
孙相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人,1941年生,满族,母亲爱新觉罗氏溥字辈闺秀。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迁居抚顺,专心研究清前史、抚顺地方史和满族姓氏。曾任《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2014年出版50万字专著《走进满族姓氏》。其散文、诗赋散见于抚顺报刊。
- 上一篇:春节旧俗:远去的抚顺高跷
- 下一篇:郭秀江:雨中的感悟
相关文章
-
01-23网站发发布文章方法
-
01-23图片在线修改方法
-
01-22徐洪:一组邮品讲述“仙金寨”背后的故事
-
01-22王维俊:我曾经认识的五位张师傅
-
01-22马骥:二十四旅进驻清原
-
01-21特别记忆:和女采煤工在一起的日子
-
01-20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三)
-
01-20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