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角落里的小篷车

2022-11-17 16:44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832
  我说的小篷车,看起来是由一辆三轮车改造加工的。一个棚,把车的前后都覆盖了,四周又围了起来,当然,“驾驶室”留了门。从敞开着的门可见车斗里堆得挺满,车前地下也摆着一些物件。那是一位修车老汉的全部生产资料,他就是这辆小篷车的主人。不仅修车,还修鞋,这字样是写在...

  我说的小篷车,看起来是由一辆三轮车改造加工的。一个棚,把车的前后都覆盖了,四周又围了起来,当然,“驾驶室”留了门。从敞开着的门可见车斗里堆得挺满,车前地下也摆着一些物件。那是一位修车老汉的全部生产资料,他就是这辆小篷车的主人。不仅修车,还修鞋,这字样是写在篷车上,还是挂个牌子,就不记得了。

  再说说角落,这辆小篷车常“驻”的角落,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犄角旮旯,面积小是小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优势的形成,要从一座小楼说起。

  在我们的生活区里,有一座两层小楼,坐东朝西。正面,南北两侧都有门,都临路。因为还有地下一层,所以门前都有好几级台阶。这楼的产权原是企业的,随着企业的退休人员增加,改作了离退休人员活动室,立马兴旺起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这小楼南侧门,面临的路窄一些,那是一条真正的林荫路,两侧的杨树树冠几乎搭了起来,给路两旁的居民楼,带来几许风景。若从活动室的南侧门出来,视觉还真借着了光。但你不能直接走上那条路。因为小楼与路的边界,立了一道栅栏,西与楼面平齐,东面从小楼身后弯过去,把活动室与居民楼隔开。这一隔一围,活动室南侧门外的方寸之地,就有了些角落的感觉。记不得从哪年开始,这角落就成了这台“小篷车”的落脚地。

  我经常要经过活动室的南侧那条路,再从那个小区另一侧出去乘公交车。本来从自己小区出来,一条路直达公交的主干道,我却常常在活动室前斜插过去。一来省几步路,更主要的是喜欢那段林荫路,这就常常看到“小篷车”角落的风景。

  修车老汉看来人缘挺好,他不是自己孤零零地守摊干活,每天他的角落里都有几个老爷子围坐,给人的感觉很是和谐惬意。有一天我突然觉悟,那修车老汉选择这个位置落脚,还真是独具慧眼。

  北方冷天多,背风向阳是首选。夏天热时,可以借到些树荫;侧门前几级台阶,正好有点依托;与路之间的一段围栏,制造出一个独立的空间感,感觉又不逼仄;那道侧门出入都是活动的老年人,没人嫌弃这个小篷车,反倒给角落添些活气;因为临路,修车方便,有利于生意;又因为是个角落,不显眼,不大影响观瞻,一直没被管理。也许因为这些“优势”吧,一晃有些年,那个小篷车,那伙老爷子成了一道固定的景观。

  私家车成了气候也有了些年,但自行车并没有像“大哥大”那样绝迹,仍在一些年老的家庭中发挥着余热。我家就是一例。退休时,两台自行车送了人,后来发现虽然不上班了,出门采购,本区域内办事,还是需要代步工具的。再买新的不值,买辆半新的,就同修车的结了缘。而这辆角落里的“小篷车”,就是最佳选择。

  不光是修车,给车胎打气,也省得楼上楼下取放气管子,骑车走到那,就补上几下。老师傅几把气管子放在地上,过去打声招呼就用,不收费,方便得很。

  咱这个年龄的人,艰苦朴素惯了,鞋帮好好的,鞋跟跟磨偏点,到那粘个鞋掌,也方便,一样穿。

  我有时想,那小楼在做老年活动室前,曾经两度做了超市。按说,在生活区里,大家采购多方便啊,不知为啥就是开不起来,整整就黄了。这修车老汉的小篷车,却坚持了多年!

  这几年疫情,活动室关了门,正门前的路封上了。小篷车移到小区北侧围栏外路边。依旧有几个老爷子聚过来,靠着围栏摆上几把旧椅旧沙发。来往路过那里,看到修车老汉有时忙着,有时也在闲聊,没了角落的屏障,直面往来的车辆和路人,几位老爷子还是围成了自己的小世界。

  前些天老伴的自行车又故障了,只听他唠叨,自打天冷了,咱这路边修车的好多天没来了,就得去大远的南街修。他这一说,我也觉得路边少了什么。再经过就那留心了,可不,小篷车不见了,只剩下几只旧椅子旧沙发留在栅栏边。

  那小篷车的主人,不知能不能想到,还有人在念叨他!

  2022-11-10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