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我家有一口紫铜火锅,是外祖父很早给我母亲的。它的出产年代很久远,应该追溯到民国时期。从记事起,每逢春节必吃火锅,这是家里几十年最隆重的品牌大餐,不变的常例。这口火锅是家里的“重器”,与当年家里的钟表、自行车等贵重物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平素被母亲放在家里最高处的木箱里,只有在春节这样隆重的节日里才能拿出来一睹真容。
一次是日寇袭击北大营,正在那里做工的外祖父深夜里从睡觉的日本哨兵身上悄悄跨过去,死里逃生。另一次是日寇侵占抚顺时,曾在千金寨办了个“大仓株”建筑公司,鬼子知道外祖父懂图纸、会设计、手艺精湛,就硬逼他去当施工的班头。外祖父不答应,被鬼子打了几十镐把,皮开肉绽也不屈服。最后在人劝说下,为保存一家老小的性命,才不得已答应了。外祖父年迈时,怕自己的手艺失传,硬生生把已经是“知识青年”的二孙子逼成了木匠。祖孙二人都是火爆脾气,传道授艺吵得凶,但学得也精。我家80年代的老立柜,就是我二哥的手艺。
作者的外祖父和外祖母
小时候春节时拜年,每年初一,都要在大舅家吃年饭,而火锅照例是最隆重的盛宴主角。进了门,先要给外祖父母磕头,再给大舅、大舅母磕头,再依次给哥哥姐姐行礼,一家子热气腾腾,热热闹闹。每逢这时,老抚挖电气、安技科长的大舅,总是亲自下厨,脖子上搭条白毛巾,亲自升火锅款待我们。火锅的主料是大舅母手切的猪肉片、酸菜,调料除了用葱、姜、花椒、大料、咸盐、味素,还要有野鸡骨架熬成的高汤。等炭火把肉菜煮熟了,还要沿着火锅的“护城河”撒上一圈切好的韭菜末。那味道鲜美无比,永生也不会忘记。
作者外祖父母和大舅一家曾居住过的东公园一町目的老抚挖专家楼旧照。(市档案馆藏)
(市档案馆藏)
作者大舅朱酉康作为老抚挖高级知识分子、安技科长,在“文革”中被“洗澡下楼“时,曾带着外祖父母和全家搬到东大院这样的平房里居住。(市档案馆藏)
外祖母把我从出生时带到11岁,直到她撒手人寰。我出生时,外祖父也高兴得开怀大笑,宣称“我从里到外,有八个孙子了!”我们在农村下放的几年里,经常回城里的大舅家看望外祖父母。我大舅是孝子,不论公出时还是日常,总是要给父母带回点心,外祖父和外祖母的房间横梁上就吊着一个小柳条筐,里面总是放满了各色各样的糕点。这个小筐是任何人不能动的,唯有我例外。每次回去,外祖父就笑眯眯地用拐棍把横梁上的小筐挑下来,放到我面前,任外孙子随便吃。5、6岁时,外祖母教会了我下象棋,而每次跟外祖父下棋,外祖父总要笑眯眯地“输”给我。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