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清前史研究

清前史研究

孙相适:试析阐述王杲文章之误(中)

2023-09-10 09:35 抚顺七千年 孙相适 1835
  三、王杲的名字是张学颜起的吗  上文已述:王杲原名图合卓太,民间传说叫阿突罕,王杲是他的汉语名字。王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文章说,王杲的名字是御史张学颜给起的。  《清永陵喜塔拉氏家族史研究——兼论建州右卫王杲的兴衰》写道......

孙相适:试析阐述王杲文章之误(中) 图1


    三、王杲的名字是张学颜起的吗


  上文已述:王杲原名图合卓太,民间传说叫阿突罕,王杲是他的汉语名字。王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文章说,王杲的名字是御史张学颜给起的。

  《清永陵喜塔拉氏家族史研究——兼论建州右卫王杲的兴衰》写道 :“童年时代的王杲,聪明伶俐,并随父亲多贝勒多次去抚顺进行马市贸易。在抚顺的马市贸易中,多贝勒携王杲经常出入御史张学颜府中,聪明伶俐的王杲深受张学颜的厚爱。出于对女真首领羁縻政策的需要,王杲被张学颜收留在抚顺学习汉文化,并为其起了汉语名字王杲。”

  这段话被人相信并予转用。2005年抚顺市社科院、抚顺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抚顺市志》之《市情要览卷》693页“王杲”人物介绍记:“王杲幼年聪明敏捷,笃志好学,曾被巡抚辽东都御史张学颜带往抚顺,教授汉文和武艺,并赐名为王杲。”

  王杲的名字是巡抚辽东都御史张学颜起的吗?我们来了解一下张学颜。

  《明史》卷222《张学颜列传》记载(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注):“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今属河北省)人。生九月失母,事继母以孝闻,亲丧庐墓,有白雀来巢。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由曲沃(今属山西省)知县入为工科给事中,迁山西参议,以总督江东劾去官。事白,迁永平(今属河北省)兵备副使,再调蓟州(也属河北省)。”“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辽抚李秋免(辽东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luò,杂色)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知矣。’遂以其名上(上奏皇帝),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大将李成梁敢力战深入,而学颜则以收保为完策,敌至无所亡失,敌退备如初,公私力完,渐复其旧。”“明年(1574年)冬,发兵诛王杲,大破之,追奔至红力寨。张居正第(论次序)学颜功在总督杨兆上,加兵部侍郎。”

  张学颜是河北省肥乡人,1553年考中进士,这年王杲25岁。之后张学颜一直在河北、京城、山西做官,1571年进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来到辽东,这年王杲已经43岁。再过4年,王杲就被张学颜派囚车押送北京处死了。只要对照一下时间就不难发现:童年王杲经常出入御史张学颜府中,深受张学颜的喜爱,张学颜给王杲起了汉语名字等等,都不会是史实。

  那么,王杲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史料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史实进行分析。

  王杲17岁这年,父亲参查(李撒赤哈)在战场上被官军俘虏,然后被斩首,首级示众。父亲那悬挂在城头的血淋淋的头颅,必定激起王杲刻骨的仇恨,杀父之仇不能不报。分析王杲为了不被斩尽杀绝,也为了顺利复仇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改名叫王杲。同时,将三个儿子达格、多甘扎钦、抓古分别改叫阿台、阿海、王太。

  《两世罕王传》记:“阿突罕长到15岁时,聪明机灵,学得一身武艺,改名王杲。多贝勒死后,王杲继承父业。”此处记王杲15岁改名,与实际的17岁误差只有2年。

  为什么叫王杲?笔者认为可能是效仿哈达部首领王忠。王忠本名汪济外兰,远祖姓完颜氏。《金史》之《金国语解·姓氏》有:“完颜,汉姓曰王。”明代冯瑗纂《开原图说·海西夷南关枝派图说》记:“王忠盖完颜氏正派,夷呼完颜为王,故其后世子孙以王为姓。”汪济外兰又叫王忠,是有根据的。王杲不一定知道这些,只是觉得王忠挺风光,我也姓王。

  四、王杲姓富察氏吗

  王杲姓喜塔腊氏有清代《实录》、《玉蝶》为证。但是,现在出现新说:王杲姓富察氏。

  沈阳满族联谊会办“满韵清风网”2010年12月2日发布之文《富察氏》写道:“富察氏中的‘沙济富察氏’起源于富尔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始祖为兄弟二人:兄名‘纳苏莫尔根’、弟名‘檀都’,明末沙济富察氏迁居于今天辽宁省新宾一带,建立沙济城以居,因而得名沙济富察。纳苏莫尔根的子孙并不兴旺,沙济富察氏主要为檀都子孙传袭。至第四代檀都子孙主要分成两支,长支由莽色都朱乎率领,次支由旺吉努率领。莽色都朱乎长子阿格巴颜(又称阿古巴彦)就是明末最后一任建州右卫都指挥王杲,莽色都朱乎之幼女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继妃衮代。后因阿格巴颜与其子阿泰先后反明被明朝派军征剿,莽色都朱乎一支遭到株杀。”“旺吉努支子孙世袭权贵门楣显赫,成为沙济富察家族最为繁盛的一支。”哈什屯、米思翰、马齐、傅恒、福康安是旺吉努后裔。

  此说可能来源于一篇文章《清太祖努尔哈赤族属考——兼论觉尔察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历史渊源》 ,文章写道:“建州巨酋王杲系出自于富察氏(原注:拙稿《王杲姓氏小考》,王杲与沙济富察氏为同族,沙济富察氏之后裔马齐、傅恒、福康安等著名,待发表。)”

  以上两文都认为王杲姓富察氏。此说可靠吗?

  我们来看沙济富察氏家族自己的记载。那清安修于道光七年的《沙济富察氏家谱》  之《序》记:

  “沙济富察氏居沙济城,因地名以为姓,固本朝之一大阀阅也。”

  世系表记(原文表格式):

  始祖:檀都(镶黄旗沙济富察氏,檀都兄弟二人,兄纳苏莫尔根,后人分载于后)。

  二世:哈礼。

  三世:果臣噶哈善、弁泰(无嗣)、德衣珠。

  四世:果臣噶哈善生:莽色都朱瑚(国初来归)。德衣珠生:旺吉努。

  五世:莽色都朱瑚生:阿格巴彦。

  六世:阿格巴彦生:阿泰、五禄顺、阿兰泰、巴尔本、五尔库蒙古(无嗣)、五班泰(无嗣)、费扬古(无嗣)。

  我们将《沙济富察氏家谱》与《富察氏》文章对照一下:始祖“檀都”两文一致。第四代“莽色都朱乎”、“ 莽色都朱瑚”只是末字同音异写而已。第五代“阿格巴颜”、“阿格巴彦”也是这种情况。但是《沙济富察氏家谱》没有“(又称阿古巴彦)”,这6个字注释是文章自己加的。第六代“阿泰”是阿格巴彦之子相同。由此可见,《沙济富察氏家谱》是《富察氏》文章论述之依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满韵清风网”的说法。其论点可归纳为:

  1、这支富察氏因为迁居今天辽宁省新宾一带,建立沙济城以居,所以得名沙济富察氏。

  2、阿格巴颜(又称阿古巴彦)就是王杲。

  3、阿格巴颜与其子阿泰先后被明朝派军征剿,莽色都朱乎一支遭到株杀。阿格巴彦是王杲,“阿泰”显然指“阿亥”。因为王杲与其子沙济城主阿亥先后被明军征剿。

  因为《家谱》中阿格巴彦像阿古都督、阿泰像阿亥,所以断定王杲姓沙济富察氏。

  4、莽色都朱乎之幼女就是衮代。

  沙济城在哪?《抚顺地区清前遗迹考察纪实》之《古勒城(附黑机革城与夏吉城)》记:“夏吉城又写做沙济城,依文献记载,夏吉城为王杲次子阿海(又作阿亥)所居之城。”“迎风阁山城应该是夏吉城。”“迎风阁山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村北20米(200米之误)迎风阁山”。“山城修筑于迎风阁山上呈南北延伸的四个台地上。南北总长310米。山城的墙体构造形式为人工修筑的石护坡墙” 。

  实地考察是:四个台地都位于山脊,其中南台地最大,长约60米、宽约30米,山坡陡峭,视野相当开阔。城内无水源。

  “阿格巴彦”与王杲的号“阿古都督”能划等号吗?阿格与阿古不一样,巴彦(满语,义富,富裕)与都督(汉语,官职名)也不一样。随心所欲地先将“阿格巴彦”演化成“阿古巴彦”,再演化成“阿古都督”,由此认为阿格巴彦就是王杲,其说实难成立。

  将“阿泰”看成“阿亥”也矛盾。阿亥也写作阿海,他的哥哥叫阿太,也写作阿台。阿太写成阿泰是可以的。这样的话,阿海、阿台就都叫阿太(阿泰)了,女真人再蒙昧,也不能哥俩起一个名。

  或许这样解释:阿泰是阿太。但阿太又称阿台,是古勒城主,也不是沙济城主。

  实际上,阿格巴彦不是王杲,阿泰也不是阿海、阿台。

  还有一个问题:富察氏阿格巴彦、阿泰与喜塔腊氏阿亥同居一城沙济城,可能不?

  沙济城高踞山顶、窄小、无水源,只能是军城。得到敌人来攻情报,军队和人员登上山城自卫,大部分人员平时应当居住在山下平地里。比如:《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甲申年正月,太祖起兵征李岱……有三祖之子龙敦,预差人报与李岱,遂聚兵登城,张号待敌。”李岱得到龙敦情报后才聚兵登城,说明他们平时是居住在山下的。那时候女真人修的山城不少都很小,比如:天桥岭山城(赫机革城)内城周长112米;阿伙洛山城(刘阐居城)内城周长84米;罗家堡子山城(索长阿居城)周长154米;珠子山城(宝实居城)周长160米;北砬背山城(努尔哈赤居城)内城周长145米。都是这种情况。

  山城之下平地里应该是个村庄,村庄里不能只居住城主一个家族。比如:嘉木湖寨寨主穆通阿、噶哈善哈思瑚父子姓伊尔根觉罗氏。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噶哈善哈思瑚在投归努尔哈赤的时候,率领嘉木湖地方所属众人一同来归,其中有他本族伊尔根觉罗氏拉哈、贝浑巴颜、福哈都督、固禄逊、穆奇纳噶哈、卢库、西图浑等;瓜尔佳氏塔晋巴颜、法库那、达尔胡齐、那达里、海兰、果铿等;董佳氏鄂哈、吴海、穆敦等。

  沙济城下的村庄里,居住着喜塔腊氏阿亥家族和他的军队,还居住着沙济富察氏檀都家庭,这是正常的。不能认为檀都、阿亥都居于沙济城,檀都姓富察氏,那么,阿亥就也姓富察氏。

  结论:阿亥和他的父亲王杲没姓富察氏。

  五、王杲是否自称都督

  日本人稻叶岩吉1914年著《清朝全史》第七节丁写道:“建州崛起雄桀之王杲,有经略四方之事,明之纪录,称之曰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然彼自称都督。”大约从这之后,“王杲是建州右卫都指挥使,自称都督”的说法沿袭一个世纪直至今天。人们似乎认为王杲人品特差,自称都督太能了,况且与王杲同时代的哈达部王台就是自称哈达汗 ,所以就人云亦云。

  然而,笔者查阅明代史料,没看到任何关于王杲自称都督的记载。我们来看史实。

  《明实录》称王杲“夷酋”、“夷首”。《明神宗实录》卷8,隆庆六年十二月丁丑:“辽东抚臣张学颜奏:建州夷首王杲遵奉宣谕,约海西夷首王台送还所掳人口一百四十九名,请加赏免剿,准其入贡。”王台时任塔山前卫都督,辽东巡抚张学颜在给皇帝的奏章里将王杲与王台同称“夷首”,可见王杲也是朝廷命官。

  《明史》卷222《张学颜列传》记:“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说王杲是建州都督。《明史》卷238《李成梁列传》记:“建州都指挥王杲故与抚顺通马市。”说王杲是建州都指挥。《明史》两条史料,一称“都指挥”,一称“都督”。“建州都督王杲”是《明史》说的,不是王杲自己说的。

  清代《实录》、《玉蝶》记王杲为“阿古都督”,这是别人对王杲的尊称,不是王杲自己说的。

  喜塔腊氏《谱牒》记:“阿古都督图合卓太妈法”。这是后人对王杲的尊称,也不是王杲自己说的。

  笔者困惑不解,根据什么说王杲自称都督呢?在这里请注意以下4点。

  1、明朝卫、所是武职机构,其官职由低向高依次为:镇抚、试百户、百户、副千户、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共15级。“指挥佥事”至“都指挥使”这6级都可省称“指挥”,“都督佥事”至“左都督”这4级都可省称“都督”。都指挥使与都督只差15级的1级。

  2、在李撒赤哈、王杲时期,出现在《明实录》里的建州右卫都督有:阿剌哈(《明世宗实录》卷270、285、332记其入贡)、真哥(《明世宗实录》卷361、410记其入贡)、安台失(《明穆宗实录》卷50、62记其入贡)、八当哈(《明神宗实录》卷15记“给建州右卫都督佥事八当哈职事、衣服”、卷36记其入贡)。这四位在《明实录》里都没有何时任职的记载,只是在朝贡或受赏时才记。《明实录》对卫的官员任命、升迁、袭职的记载有时详,有时略,有时无,该时期往往漏记。王杲或许是因为入贡时化名,所以他的官职没出现在《明实录》里。

  3、还应注意到都指挥使、都督等军职在边墙内外是有区别的:在内地是有兵权的实职,如李成梁是左都督(总兵本来是临时职务,后来因战事需要长期不撤销)。在边墙外女真人区域里是不领兵的虚职,任命时,皇帝发给敕书、袭衣、印信证明身份,不领俸禄,只是按时带着贡品进京朝拜皇帝表示效忠,皇帝发给抚赏。因为是虚职,所以授予的职衔都比较高。这还不算,到了老百姓那里,都督之名就更加泛滥了。这一点在民间谱书里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喜塔腊氏谱牒》上面,第2世弟兄7人,6个都督;第3世弟兄共15人,13个都督;图合卓太直系第3世弟兄3人,第4世弟兄2人,第5世弟兄2人,第6世弟兄3人,全是都督。边墙外的都督要进京朝贡,朝贡要记载,所以他们的名字大多数出现在《明实录》里,上述都督在《明实录》里找不到,也不会有这么多。那为什么还叫都督呢?笔者以为,只有一种解释:民间把卫的官员统称为都督,就像今天不管大官小官,老百姓都称作“领导”一样。

  4、《东夷考略》记:“王杲,建州右卫都指挥使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之《总略篇》、《山中闻见录》之《东人志》、《万历武功录》之《王杲列传》、《清史稿》卷222也都有相同的记载。据笔者所知,“都指挥使”有6条史料为证,“都督”3条,笔者认为,说王杲是“都指挥使”、“都督”都没有错。

  假如非要说《张学颜列传》、《清实录》、《谱牒》的“都督王杲”有误,那也是其作者的失误,不能把账记在王杲头上,说成王杲“自称都督”。

  有文章给“王杲自称都督”增添外延,说:“当王杲回到古勒城后,仍以马法(老爷)让部众称呼之” 。许多文章说王杲“好谓马法”。 马法,满语,汉语义老爷。

  笔者查阅上述明代史料,只看见一个自然段有“马法”字样。《万历武功录》之《王杲列传》有:(裴承祖)“乃以十九日,将三百余骑诣来力红寨。诸夷遂围之,赖杲与力红救毋敢动,于是来力红、乔郎及王杲入谒,叩头跪起皆如礼,力红佯言我为马法往问也失孛罗、卜花。然诸夷之众围者益伙矣。杲亦好谓马法曰:‘幸勿畏,此辈伧卒闻汉将军至,皆匍匐欲望见清光’。承祖乃知杲与力红诈,所言皆绐我也。”这里的“马法”代指裴承祖。来力红回答裴承祖登台抓人的事,说:“我为老爷您去问问也失孛罗、卜花。”王杲也好颜对裴承祖说:“您不用害怕,我这些粗鄙的兵卒听说将军大驾来到,都想瞻仰您清靓的光采。”

  我们不能一看见“我为马法”、“好谓马法”字样,就认为王杲自称马法。至于《谱牒》的“妈法”也不是王杲自称。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尼康外郎唆使大明兵并杀觉常刚父子。后太祖奏大明曰:‘祖父无罪何故杀之?’诏下,言:‘汝祖父实是误杀。’遂还其尸,仍与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

  “都督敕书”是都督任命书。史家公认这次所任命的不是都督。阎崇年著《努尔哈赤传》 认为:“封他为指挥使。”高庆仁著《努尔哈赤编年体传纪》 也认为:“实际上是任命他为指挥使。”实际授予的是指挥使敕书,自己人编的书却说是都督敕书。按照一些人的逻辑,是不是应该说努尔哈赤“自称都督”呢?笔者没有听见哪怕有一个人这么说。实际上此“都督”是民间的说法。

  笔者建议,今后我们再说王杲的时候,请不要照抄那毫无根据的“王杲自称都督”的句子。

  六、阿古都督之释义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觉常刚第四子塔石嫡夫人乃阿姑都督长女,姓奚塔喇,名厄墨气。生三子,长名弩儿哈奇(原注:即太祖)……”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显祖嫡妃喜塔喇氏乃阿古都督女,是为宣皇后,生子三,长即上也,称为聪睿贝勒。”

  《满洲实录》记:“塔克世嫡福金乃阿古都督长女,姓喜塔喇,名额穆齐,生三子,长名弩儿哈齐(原注:即太祖)。”

  永陵镇图氏家族收藏的喜塔腊氏《谱牒》记:“阿古都督图合卓太妈法是显祖宣皇后之父。”

  上面引文所说的“阿古(姑)都督”就是王杲,图合卓太也是王杲。

  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史称阿古都督。何谓“阿古”?应当有个正确的解释。对其释义,曾经出现多种说法。

  1、有文写:“王杲的女真语名字叫阿突罕,在女真语使用中,时常产生音节脱落及谐音现象,当阿突罕在最后一个音节产生脱落后,即形成了阿突。阿突与阿古在女真语中,完全为同音,这样就验证了阿突与阿古为一人之说” 。说“阿古”是由“阿突罕”演变而来,阿古是人名。“阿突罕”是民间传说的名字,不能直接当做史实来对待。

  2、孟森在《清朝前纪》写:“稻叶云,阿古都督为何等人,无明文。今可断言阿古即王杲之转音,不举王杲者,讳之也” 。所谓转音,是满族人说不准汉语,挨那个音说的满语。按照这个说法,王杲是汉语,变成满语是阿古。认为“阿古”就是“王杲”,只不过语音稍有变化,阿古是人名。笔者虽不懂满语,但觉得王杲、阿古这两个词的发音差别很大,即使转变点也不大可能是一个词。引文的“不举王杲者,讳之也”是很对的。

  3、孟森著《满洲开国史讲义》之第八讲“景祖翼皇帝补纪”有:“今更得《武皇帝实录》证之,始知阿古乃后来故意改窜,原作‘阿姑’,即姑夫之谓。”我们来对照原始资料《武皇帝实录》、《高皇帝实录》、《满洲实录》所记,不难看出:塔石与塔克世、厄墨气与额穆齐、阿姑与阿古、弩儿哈奇与弩儿哈齐、奚塔喇与喜塔喇都是翻译满语时的同音异字。我们不能用汉语字义去推定满语字义,就像不能将“塔石”理解成“筑塔之石”一样。阿姑的姑与阿古的古是同音异字。我们不能说阿古的“古”有古代的意思,同样,也不能说阿姑的“姑”有姑夫的意思。

  那么,“阿古”到底什么意思呢?《钦定盛京通志》卷60第6页记:“阿古,满语,兄长也。”

  在喜塔腊氏《谱牒》上,“图合卓太”记为“阿古都督”,其弟“业力果”记作“斐阳武都督”。斐阳武也写作费扬古,满语,幼子也 。王杲是哥哥,称作阿古都督,业力果是弟弟,称作斐阳武都督。阿古不是人名,是尊称。

  “阿古都督”的释义其实很简单。(待续)


  作者简介:孙相适,抚顺清前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

该文章所属专题:孙相适专栏

作者简介

    孙相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人,1941年生,满族,母亲爱新觉罗氏溥字辈闺秀。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迁居抚顺,专心研究清前史、抚顺地方史和满族姓氏。曾任《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2014年出版50万字专著《走进满族姓氏》。其散文、诗赋散见于抚顺报刊。

标签:王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