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老档》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2024-02-17 20:51 抚顺七千年 肖景全
1600
《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女真文(满文)记录建州女真与后金历史的官方编年体档册。档册记载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反明战争,夺取辽东,建都辽阳、沈阳,以及皇太极继位后,继续进兵辽西,并数次深入关内,屡挫明军等军政大事。老档还记载了当时女真和后来的满......
《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女真文(满文)记录建州女真与后金历史的官方编年体档册。档册记载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反明战争,夺取辽东,建都辽阳、沈阳,以及皇太极继位后,继续进兵辽西,并数次深入关内,屡挫明军等军政大事。老档还记载了当时女真和后来的满族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后金的法律规章、对外交涉、官员任命、生产和经济活动乃至宫廷生活、民情风俗、天文地理,以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政治主张、军事思想等情况,是研究清朝开国史、满族发展史、东北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第一手史料,也是研究我国满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及其文书制度的珍贵文献。
老档册早有有残缺,现今所见档册记事,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农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止于明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因此说,《满文老档》最迟是在赫图阿拉时期开始编撰的,但最早的记事肯定要早于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7年。
《满文老档》这个名字是当代人给起的。因为最初也就是努尔哈赤时期不可能有《满文老档》这个名字,因为那时“满洲”作为国名或者族名都没有出现,虽然努尔哈赤也曾被人称为“满住”,但与“满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即使编撰档册,也不能称当时的实录为“老档”。虽然成书于清太宗崇德元年的《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所谓“满洲国”记事,但那一定也是实录的编撰者在皇太极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发布将“诸申”易为“满洲”国号的汗谕以后改定的。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大学士鄂尔泰等用新满文译注、托裱和装订老档,编成《无圈点字书》三十七册,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重新整理老档时,将依原档字体照写(重抄)的一部,用老满文签书为“无圈点字档子”;将用半圈点的满文音写(译写)的一部,用新满文签书“加圈点字档子”,每部档子分装一百八十册。由此形成三部老档:一部是原本(三十七册),一部是新抄写的(一百八十册),一部是用半圈点满文译写的(一百八十册)。
接着,又将后两部“草写本”再行加工编排,各抄写一部,这两部老档,书法楷正,黄绫装帧,被称为“正写本”或“大黄绫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依正写本重抄无圈点字档子与加圈点字档子各一部,只是内外形尺寸略小,俗称“副本”或“小黄绫本”。至此,老档从原本到后来陆续形成的六部,共计七部。书成之后,除“小黄绫本”恭送盛京崇谟阁庋藏外,其他原本和抄写本分藏京师内阁大库和皇宫内。而这时还没有使用《满文老档》这个书名。
民国时期的1918年,清朝遗老金梁招聘人员对故宫崇谟阁所藏小黄绫本老档进行翻译,并以《满洲老档秘录》将部分内容刊行出版,后又改称《满洲秘录》。其后又以《汉译满洲老档拾零》在《故宫周刊》上连载。
1939年,日本有人影印出版了利用内藤虎次郎拍摄的沈阳故宫崇谟阁收藏的“小黄绫本”老档翻译而成的日译本老档。其后在日本文部省的资助下,有学者成立《满文老档》研究会,将拍摄的“小黄绫本”老档全部译成日文,同时将满文用罗马字拼写(转写),分册出版。1964年,我国台湾学者广禄和李学智将被运往台湾的三十七册老档原本的汉文译注附罗马字转写本出版,定名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1969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又将所藏老档全部影印出版,名为《旧满洲档》,分装十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大陆首先由辽宁大学于1978年出版了《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部分,作为内部资料印行(可称辽大本);第二版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由中华书局于1990年出版(可称中华书局本);第三版由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辽宁民族出版社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与2010年出版了《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可称民族出版社本)。这三个版本的译注各有所长,读者可参酌使用,而辽宁民族出版社本的好处是原文影印和罗马字转写以及中文译注合刊,学者使用比较便利。
老档册早有有残缺,现今所见档册记事,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农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止于明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因此说,《满文老档》最迟是在赫图阿拉时期开始编撰的,但最早的记事肯定要早于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7年。
《满文老档》这个名字是当代人给起的。因为最初也就是努尔哈赤时期不可能有《满文老档》这个名字,因为那时“满洲”作为国名或者族名都没有出现,虽然努尔哈赤也曾被人称为“满住”,但与“满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而且即使编撰档册,也不能称当时的实录为“老档”。虽然成书于清太宗崇德元年的《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所谓“满洲国”记事,但那一定也是实录的编撰者在皇太极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发布将“诸申”易为“满洲”国号的汗谕以后改定的。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大学士鄂尔泰等用新满文译注、托裱和装订老档,编成《无圈点字书》三十七册,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重新整理老档时,将依原档字体照写(重抄)的一部,用老满文签书为“无圈点字档子”;将用半圈点的满文音写(译写)的一部,用新满文签书“加圈点字档子”,每部档子分装一百八十册。由此形成三部老档:一部是原本(三十七册),一部是新抄写的(一百八十册),一部是用半圈点满文译写的(一百八十册)。
接着,又将后两部“草写本”再行加工编排,各抄写一部,这两部老档,书法楷正,黄绫装帧,被称为“正写本”或“大黄绫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依正写本重抄无圈点字档子与加圈点字档子各一部,只是内外形尺寸略小,俗称“副本”或“小黄绫本”。至此,老档从原本到后来陆续形成的六部,共计七部。书成之后,除“小黄绫本”恭送盛京崇谟阁庋藏外,其他原本和抄写本分藏京师内阁大库和皇宫内。而这时还没有使用《满文老档》这个书名。
民国时期的1918年,清朝遗老金梁招聘人员对故宫崇谟阁所藏小黄绫本老档进行翻译,并以《满洲老档秘录》将部分内容刊行出版,后又改称《满洲秘录》。其后又以《汉译满洲老档拾零》在《故宫周刊》上连载。
1939年,日本有人影印出版了利用内藤虎次郎拍摄的沈阳故宫崇谟阁收藏的“小黄绫本”老档翻译而成的日译本老档。其后在日本文部省的资助下,有学者成立《满文老档》研究会,将拍摄的“小黄绫本”老档全部译成日文,同时将满文用罗马字拼写(转写),分册出版。1964年,我国台湾学者广禄和李学智将被运往台湾的三十七册老档原本的汉文译注附罗马字转写本出版,定名为《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1969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又将所藏老档全部影印出版,名为《旧满洲档》,分装十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大陆首先由辽宁大学于1978年出版了《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部分,作为内部资料印行(可称辽大本);第二版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由中华书局于1990年出版(可称中华书局本);第三版由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辽宁民族出版社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与2010年出版了《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可称民族出版社本)。这三个版本的译注各有所长,读者可参酌使用,而辽宁民族出版社本的好处是原文影印和罗马字转写以及中文译注合刊,学者使用比较便利。
该文章所属专题:肖景全专栏
作品及作者
原载:《走进赫图阿拉——大金第一都历史答问》
作者:肖景全,抚顺市博物馆研究馆员,前馆长。现为中国考古学会员,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新宾赫图阿拉城文物管理所特聘研究员;肖延增,新宾赫图阿拉旅游景区主任,赫图阿拉文物管理所所长。(版权作品 禁止转载 侵权必究)
标签:走进赫图阿拉
- 上一篇:努尔哈赤有几位福晋(妻妾)?
- 下一篇: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期修过边关和烽燧吗?
相关文章
-
01-12辽东总兵李成梁“抚养”过努尔哈赤吗?
-
01-05努尔哈赤起兵替父报仇为何遭到部落内大部分族人的反对?
-
12-29努尔哈赤为何起兵?
-
12-22努尔哈赤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吗?
-
12-15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吗?
-
12-08王杲是怎样的一位人物?
-
12-01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死在哪里?为何而死?
-
11-24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是怎样的两位人物?
-
11-17年轻时的努尔哈赤何时、为何离开赫图阿拉?
-
11-10努尔哈赤还有什么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