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 音频抚顺

音频抚顺

浑河流韵:第四篇 《山林文化的圣殿》

2012-03-09 08:10 抚顺人民广播电台 李伍 877
新宾境内北太子河流域一座座亿万年前形成的岩溶洞穴,成为抚顺祖先天然的家园。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至少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浑河、富尔江、苏子河、太子河上游的深山河谷一带,生活着抚顺地区最古老的人类……


  “东边有大山/西边有平原/浑河连着辽河/辽河连着中原;

 

  森林是我生命的源泉/平原是你成长的摇篮;

 

  平原是你向往的彼岸/森林是我梦中的家园;

 

  你上东北我下西南/你下平地我上高山;

 

  辽山辽水有你我洒下的血汗/森林平原有你我写下的诗篇!” 

 

  [瀑布、河流、虎吼、鸟鸣,古埙奏远古音乐…]

 

  滚马岭,作为七条河流的发源地,是长白山脉向西南伸展出的一个旺盛的生命的源泉,它周围的山林河谷,是抚顺地区人类最早诞生的摇篮。

 

  新宾境内北太子河流域一座座亿万年前形成的岩溶洞穴,成为抚顺祖先天然的家园。

 

  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至少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浑河、富尔江、苏子河、太子河上游的深山河谷一带,生活着抚顺地区最古老的人类。

 

  [雷电、风雨、火山、地震音效,混古人呐喊声、祭祀音乐]

 

  祖先们尚处在蒙昧阶段,对生老病死、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洪水火山、地震天灾这些自然现象极其瞬息变化恐惧已极,茫然不知所措,百思不得其解。

 

  由于生产力低下,祖先们蹒跚在苍天与大地之间,显得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脆弱,那样的孤独无助。他们只能祈求一种“主宰世界、无所不能”的超自然力量——神灵,来保护他们!这便是祖先们原始的世界观和朦胧的宗教意识。

 

  祖先们生在石洞,长在石洞,用的是石器,喝的是石缝中淌出的水,以栖身于石洞中的野兽为食,就连死后也要埋葬在石洞之中。   

 

  [古代祭祀音乐]

 

  祖先们在石洞中繁衍着种族,延续着生命;并且深信能够护佑他们的神灵就住在深隧的石洞之中。于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猎物,为了保佑氏族的平安和兴旺,或者为了其他的什么愿望……祖先们便常常在石洞中向神灵顶礼膜拜,祷告企求——这便是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石洞既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归宿。氏族成员死后,首先火化,然后安葬在石洞之中,也许祖先们相信,让死者的灵魂回归神灵的世界,它便能成为氏族新的保护神。

 

  看来,早在几千年前,“崇尚火化、入洞成神”,就已经成为祖先们极为崇尚的原始丧葬习俗了。

 

  [祭祀音乐、音效氛围稍重…]

 

  石洞和石头成了祖先们精神世界里最有灵性的圣物!

 

  于是,在简洁而质朴的灵石信仰中,在遥远而慈爱的母系社会,这种富有生殖意识的“崇拜石洞、崇拜石头”的原始宗教,在森林子孙们的精神世界里诞生了;富有山林个性的“石构文化”传统,在祖先们的社会生活中萌芽了。[扬起、渐下…]

 

  即使是几千年后的今天,在辽东山区某些地方的现代民俗中,仍然能够寻觅到山林祖先们“崇拜石洞、崇拜石头”的原始宗教的影子。            

 

  [现代标题音乐…]

 

  不久前,我们来到太子河源头探访三千多年前、青铜时代的人类洞穴墓葬遗存——东升洞穴,发现山脚下有一块刻着东升洞穴说明文字的石碑,上面系着很多红布条,周围有很多割下的羊头。正当大家莫名其妙的时候,大四平乡文化站站长孟兆顺告诉我们——

 

  [录音实况——孟:“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都认为东升洞穴有神气,有仙气。逢年过节纷纷上这儿来朝拜,企求借祖先之灵气,保护他们一年平安、发财。原来没有这块碑之前哪,人们都到洞里头去祭祀,把这些供品,象什么羊头啦、酒哇、馒头哇……都往山上抬。有了这块碑,他们就图省事儿在这儿弄了。”]

 

  在现代山林人的心目当中,石洞和石头仍然具有相同的灵性!哪一个民族对石洞和石头的崇拜,对石构文化传统的传承,能向我们山林子孙那样根深提固,那样血脉相连,那样隆重而深刻地烙印在自己的文化和心理之中呢?

 

  〔河流音效、古埙音乐衬播〕

 

  历史告诉我们: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抚顺东部山区滚马岭周围的浑河、苏子河、富尔江两岸,以及龙岗山脉南部的北太子河边,出现了许多按血缘关系组成的原始氏族氏族部落。

 

  各部落已经有了自己的名称、墓地、活动区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相通的方言。

 

  祖先们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之中,已经能制造少量的青铜短剑。他们还有一手远近闻名的绝活儿,会制造上好的弓箭——“貊弓”,这是周边其他民族特别是中原人竟相索取的宝物。

 

  然而,天灾、人祸、疾病和战争,仍然常常威胁着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安全。祖先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神灵的保护!

 

  可是,神灵住在大山的石洞里面,而石洞又是无法搬走的呀!

 

  于是,“崇拜石洞、崇拜石头”的原始宗教意识和情结,使聪明的祖先们迸发了石构文化的创造灵感,开始了山林人最伟大的发明与创造——他们模仿天然石洞的样子,用巨大的石块搭建人工石洞,以山林子孙的虔诚和智慧为神灵建造一个全新的家园;为氏族建造一个祭祀的场所、一座精神的圣殿。几千年后,历史学家们把这种人工的“石洞”称为“石棚”。

 

  [河流音效、祭祀音乐]

 

  那时候,在浑河、苏子河、富尔江、太子河、清河、柴河、社河、古城子河等抚顺境内较大的河流沿岸,几乎每一个氏族部落都用石块搭建起大大小小的石棚。

 

  居住在山坡上的氏族,把石棚建在山岗上,显得高贵而又威严,富有超人的感召力;居住在平原的氏族,把石棚建在平地的中央,体现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浓重祭祀氛围强…]

 

  两千多年前,或是为了一场关乎氏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或是为了给氏族成员祛病消灾,或是为了庆贺氏族添丁进口,或是为了庆贺采集狩猎丰收,氏族首领带着全体成员在石棚前摆上神器、供品,或跪拜、或祈祷、或痛苦、或喜悦、或击鼓、或奏乐、或狂舞、或欢歌……也许正是这石棚前的祈祷与宣泄,锤炼出了一个坚毅顽强、能歌善舞的山林民族。

 

  氏族首领死亡了,要把他的骨灰安葬在石棚之中,让他成为氏族的保护神;其他成员死亡,用几块石板围成石洞的样子,把骨灰葬在其中,历史学家称之为“石棺墓”;后来墓葬形式有所变化,出现了用石块堆积而成的所谓“积石墓”。在抚顺地区发现的石棺墓和积石墓,几乎众星捧月般拱卫在石棚的周围,似乎昭示着当年首领地位的威严和氏族内部的等级观念。

 

  [古埙、排箫音乐辉映…]

 

  有人说,石棚是抚顺河流两岸最原始的“金字塔”,是抚顺大地上最早的地面建筑物……

 

  这些今天我们看似古老、但却仍然不失凛然与神圣的石棚,在那远古而蛮荒的年代,在那原始而蒙昧的社会,它实际就是一个氏族的神坛,是凝聚整个氏族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全体氏族成员心目中的一座最为神圣的殿堂,是山林文化最伟大的发明与创造。它与当时中原人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的祭祀宗庙毫无两样。

 

  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孟子与魏国宰相白圭,在谈论包括抚顺地区在内的东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时说:“夫貊,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

 

  看来“学识渊博、无所不通”的孟大圣人,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哇!

 

  也难怪,当时中原与东北相隔遥远、交通不便,孟老先生仅凭一些道听途说的有限信息,怎能走进山林人丰富多彩、个性飞扬的精神世界中来呢?

 

  [现代音乐…]

 

  今天,在滚马岭周围的浑河、苏子河、富尔江、清河、柴河、柳河、一统河流域,以及龙岗山脉南部的北太子流域,呈放射状散布着石棚、石棺墓、积石墓的遗迹。

 

  初冬时节,万木萧索,山川尽裸,正是观看访考古探幽的好时候,我们走向了苏子河沿岸。

 

  这一带石棚遗迹保存得比较完好,从源头新宾镇后山到苏子河与浑河交汇处的古楼村,由东向西分布着木奇村、赵家村、石棚村、大堡村、王家堡村、南沟村、河西村、胜利村、古楼村等十多处石棚古老的石棚。

 

  让我们惊奇的是:几乎每一座古老的石棚遗迹附近都坐落着现代的村庄!

 

  三千年前,石棚周围凝聚着原始的氏族部落;三千年后现代人也紧紧追随着石棚而居。

 

  三千年前祖先为自己选择的生存地点;三千年后仍然是现代人最喜欢生活的地方。

 

  是祖先为后人选定了生存宝地?还是后人追寻着前人的开拓足迹?

 

  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血脉的延续,实在是无法割断的……这一切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慨与震撼呢?[乐扬…止]

 

  我们走进了苏子河下游新宾县上夹河乡胜利村,这里的胜利石棚在抚顺地区保存得最为完好。

 

  胜利村坐落在苏子河北岸的一小块冲积平原上,它三面是山,一面是河。据说,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榆树林子,清朝皇帝的祭祖御路就经过这里。如今,数百年的古榆仍然苍劲矗立在风雨中。

 

  千年石棚坐落在村子当中,就在村民富伟和家后院的农田里,他带着我们去瞻仰石棚。

 

  [录音实况——富:“先到这看石棚,你看这平地四外哪有这砬子?哪有这石头?”记者:“现在咱们看这几块石头,旁边都是地,最近的山有多远?”富:“二里地都多。它没有这石头哇!”记者:“石棚的周围都是平地……发现这样大的石头没有?”富“没有。就那山里也没发现这样大石头。”村民甲:“据说是从东边尖顶子山来的。”]

 

  [现代音乐…]

 

  我们看到石棚呈东西方向,高约一米、长约三米、宽约两米,像一头历经千年风雨的雄狮,横卧在苏子河北岸这一小块曾经叫做茨榆林子的平地中央,犹如一尊威严无比、正气浩然的山神,屹立于苍天和大地之间!

 

  它用四块巨大的天然石块搭建而成,一块石板铺底,南北各一块长条形石块作壁,西头用一石头封住,东面开口,由于饱经沧桑石块已经略呈灰黑色。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掘出了人的骨灰以及陪葬的石器和陶器碎片。

 

  关于石棚的来历,六十三岁的村民富伟和,讲述了一段祖辈传下来的故事。

 

  [录音实况——富:“我的祖母活到八十八岁,她听祖辈人讲石棚的传说是,有一天晚间刮大风,就听到一阵阵吹喇叭声和吹号声……赶到第二天早晨一看呢,这地方就有个大棚子,上面是个大的,两边是俩小的,后边有一个小的,前边还有一个小的,总共是五块。”记者“这大石头有多重?”村民乙:“不好说。”记者:“能抬动不?”村民乙:“不能。一圈儿二、三十人也抬不了。”记者:“这确实挺奇怪,这要是搬得费多大劲呀!而且附近根本就没这样的石头?”村民乙:“和埃及的金字塔差不多。(笑声)”记者:“用尺量过没有这洞有多深?”村民乙:“有三米多。]

 

  [思索音乐…]

 

  我们看到,石棚的洞口朝向东边的一座大山,村民们说那山名叫尖顶子,离石棚有七八里路。据说石棚就是从尖顶子山来的。山顶砬子沟有个山洞叫仙家洞过去住过老道,洞里还有一口大钟。

 

  那么,仙家洞是否就是几千年前祖先居住的石洞呢?石棚的洞口是否对着祖先的老家呢?石棚与仙家洞之间的神秘关系,还是留给未来的考古学家们去探索答案吧……

 

  [记者:“我们发现在石棚的南边大约十五米的地方,有一块非常平的大石头,长得有一米半到两米,宽也得有一米二三;上面非常平,厚也有半米。你们看到石棚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了这块石头呢”村民乙:“ 一堆儿来的、一块儿来的。后来,我们这些后人吧,就把它作为祭祀用的石桌了。有许猪的那时候叫黑毛子。杀猪的时候,就摁在石桌上杀,只许用左手不能用右手。”记者:“有什么讲究?”村民乙:“也没什么讲究。这地方用右手杀也不得劲儿,就这么传下来的。有什么道理也说不清楚,沿袭到现在。有大事儿杀猪不能拿回家,就在这弄熟了,大伙白吃,谁愿吃谁吃,要不在这我们咋觉得它这么神圣呢?”]

 

  [思索、歌赞音乐…]

 

  石棚——这遥远祖先们精神世界里的神圣殿堂,这原始山林文化最伟大的发明与创造,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了后世子孙们的认识和尊重,在山林子孙的心目中占有越来越崇高的地位,影响着胜利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形成了不忘祖先、孝敬老人的民风和美德。纯朴而厚道的村民们,把它作为祖先的象征和化身,作为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物自觉保护起来了。

 

  [记者:“咱这村对古迹保护得不错呀!”村民丙:“不错,相当不错了,能保存这样!”记者:“村民文物保护意识挺强啊!”村民乙:“那强多了,我对他得保护地特别的好,因为它是俺们的家祖家先么!”]

 

  [出结尾歌]

 

  “一条生命的浑河,在辽东大地上流过,由东向西一往无前。你哺育了多少民族?养育了多少后代?缔造了多少王朝荣辱兴衰?兴也壮观,衰也壮观,华夏民族有我拼搏的血汗!

 

  一条文明的浑河,在神州大地上闪烁,远古到今天绵延不断,你播洒了多少智慧?培育了多少英才,孕育了民族文化辉煌灿烂!辉煌也灿烂,暗淡也灿烂,中华家园有我创造的风彩!

 

  一条开拓的浑河,在地球的东北放歌,继往开来壮志冲天!你历史的重任在肩,祖先的精神在前,奔向更大的世界,开创更好的未来,成也向前,败也向前,一往无前开拓辉煌灿烂的明天!”

 

  抚顺人民广播电台百集系列节目《浑河流韵》

 

  总 监 制:曹恩普             总 策 划:敖庆达

 

  历史顾问:佟达 傅波赵广庆   总 撰 稿:李  伍

 

  策划监制:李  伍  杨乃昌     本集撰稿:李  伍

 

  播    音:江  汉  徐  力     录音制作:荷  东

 

  音乐编辑:荷  东             资料编辑:孙  欣

 

  歌曲作词:李  伍           主题歌作曲:王  爽

 

  演    唱:金阿男

 

该文章所属专题:浑河流韵
标签:家园  摇篮  考古学  发源地  太子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