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 音频抚顺

音频抚顺

浑河流韵:第七篇 《浑河南北飞卧长城》

2012-03-09 08:23 抚顺人民广播电台 李伍 1207
在现实生活中提起长城,也许绝大多数的抚顺人会对踞岭催涛的山海关、盘旋起伏的八达岭、耸立大漠的嘉峪关,心驰神往,情有独钟!

 

  [出主题歌]


  “东边有大山/西边有平原/浑河连着辽河/辽河连着中原;


  森林是我生命的源泉/平原是你成长的摇篮;


  平原是你向往的彼岸/森林是我梦中的家园;


  你上东北  我下西南/你下平地  我上高山;


  辽河辽水有你我洒下的血汗/森林平原有你我写下的诗篇!”


  [雄壮激昂之音乐,点染战马、兵器、喊杀音效]


  公元前三百年,燕国大将秦开指挥数十万大军,与箕氏朝鲜军队在辽东大地展开决战。结果,箕氏朝鲜大败;秦开率领大军直插浑河平原,突破辽东大山,横渡鸭绿江水,沿着当年箕子东迁的路线,追击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最后,双方划定以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宁江为界。朝鲜半岛北部大宁江以北、辽东山区、浑河平原、辽河平原尽归燕国版图。燕国的疆域一下子向东北扩大了两千多里地。


  [叙述式音乐]


  为了防止箕氏朝鲜卷土重来,燕国除了在新开辟的疆域内设置郡、县级行政管理机构之外,还在辽东山区修建了长城。


  于是,浑河南北开天辟地出现了中原文化最伟大的发明、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长城。


  燕国修建的辽东长城,是抚顺大地出现的第一代长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长城。


  据文献记载:中国的长城,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据说,长城的第一发明人,是秦国的第二十一代国王——秦简公。


  当人类处在冷兵器时代,为了抵御外族侵扰,特别是为了阻挡游牧民族飞驰的马蹄——地球上的人们,几乎都想到了“修筑长城”这一有效的防御手段。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在雅典到海滨港口之间的道路两旁,修筑了长城。称霸欧洲的古罗马人在帝国的北部边界,修建起了近千公里的长城。


  然而,世界上只有古代中国人,把长城延续保存下来了,并把它修建传承了两千多年。


  于是,长城便成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灿烂标本,成了中华古老文明的辉煌象征。似乎哪里有长城,哪里的历史才悠久,那里的文化才厚重。


  现在,就请您和我们一起走向浑河平原,走向抚顺东部山区,亲眼看一看我们家乡大地上的辽东长城吧。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城,它已经在抚顺大地上默默伫立了两千多年!


  一个初冬的上午,我们会同抚顺考古学家佟达,来到了浑河北岸沈抚交界处的小泗水西山,考察抚顺地区第一代长城——燕长城遗迹。


  [混行进脚步声实况…]


  [录音采访——佟:“这个烽火台是燕长城,到现在接近两千三百年吧。从我们这个台子往北看,前面那个台子,就是从沈阳方向延伸过来的。”记者“那里是沈阳的什么地方?”佟:“小仁镜。”记者:“我们目测一下,这两个台子之间的距离能有多远?”佟:“有四里吧。燕国辽东长城的墩台,一般都是三、五里一座。”记者:“你推想一下,现在我们眼前的墩台遗迹,当时它会有多大呢?”佟:“这个土台子,当时也不会小。台上应该有木构建筑,上面搭上一些茅草什么的。因为这个台上需要驻兵,必须要遮风挡雨。台上有这样的岗楼,能住五六个兵吧。我们抚顺地区,拥有历代辽东长城的近二百座烽火台。其中,有的属于前沿防御系统,有的属于后方通讯系统。我们眼前这个墩台,在燕国的时候它是前线,主要是防御东面;你看,这地方是沈阳交界处,到了明朝的时候,它承担的是往沈阳中卫城报警的任务。这座烽火台历代沿用。”]


  [歌赞式古乐]


  我们在此看到的燕长城遗迹,是一座形状不很规则的圆锥形夯土墩台,高约三、四米,底部直径约七、八米。它伫立在小山的南端,山下是沈、抚公路北道,南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浑河了。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侵蚀,它仍然透着一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气势!


  那么,中原王朝修建辽东长城,为什么偏偏对古老的抚顺厚爱有加呢?


  [录音采访——记者:“长城为什么会在抚顺大地上出现呢?”佟:“这是由抚顺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的。因为,抚顺是山区和平原的交接地带。山区和平原的交接地带,就势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所谓不同的经济,就是游猎经济和农业经济——它们就天然分界了。你们看!抚顺地理位置就像一个大台阶,上高山、下平原……搁这下去,就是辽沈平原,进而直逼中原腹地;从西边上来,就进入长白大山,可以南抵朝鲜半岛、北达吉林、黑龙江。当时,在渤海航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这里有一条通向朝鲜半岛的玄菟古道,从交通角度来说,这是中原沟通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的交通要道。由于抚顺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所以,辽东郡到达这里之后,为了保卫农业经济,就把长城防线设在了这里。因此,我们古老的抚顺大地,便犬牙交错、先后出现了燕、秦、汉、明四代长城。”]

  [抒情式古乐]


  站在上面举目眺望,东边几十公里之外就是连绵起伏、高峻挺拔的辽东大山,西边是美丽富饶、宽阔平坦的浑河平原,那一片片沃野田畴、一座座村屯聚落,一揽无余,尽收眼底。设在此处的长城,真好像是下山的一把大锁,上山的一道雄关!我们不得不从内心里敬佩古人的智慧和眼光。


  墩台北面二百多米,是一座驻军的土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土城只剩下了当年燕国将士用血汗夯筑的土墙残基,里里外外长满了蒿草和树丛。[攀登土城实况…]


  [录音采访——佟:“你看!这里中间是一个锅底坑,四面是墙。想象一下,这小城当年能住二十人左右。”记者:“当时,这里也得有房子吧?” 佟:“肯定有!起码上面得搭窝棚吧。”记者:“当时,辽东这么冷,士兵们怎么防寒哪?”佟:“想象一下,应该采取半地穴居住方式。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半地穴式嘛!这么大一个火柴盒似的小城,借用当时的围墙,在围墙上搭棚,就可以很好地防寒了。下面就是小泗水了,上、下落差三十米左右,长城基本上都是按这样的山岗走。”]


  [战马嘶奔、冷兵器撞击、推进气势音乐]


  在人类发展史上,似乎有一个轮回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后人总是追随前人的脚步;新的王朝总是继承或扩展前一王朝的开拓成果。这也许就是——基因的传承、血脉的延续?这也许就是——文明的召唤,历史的演绎!?


  抚顺地区的浑河平原和东部山区,作为连接辽河平原和朝鲜半岛的天然走廊和必经之路,从箕子东迁开始,中原先进文化的浪潮便一轮比一轮更加猛烈地向这里涌来。战国时代的“燕辟辽东”,不仅让抚顺跳跃式的进入了铁器时代;而且把中国最早的长城建在了浑河南北。


  此后,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帝国——秦朝、汉朝,携着秦皇、汉武“气吞六合、横扫天下”的雄风和霸气,沿着“箕子东迁”和“燕辟辽东”的足迹,又先后君临辽河平原、浑河平原、辽东山区和朝鲜半岛。


  秦、汉两代王朝又都各自遵循前朝的做法,在辽东山区修建了长城。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中国长城发明人“秦简公”的后代,把祖宗遗传的基因和灵感发挥到了极致,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的长城。中国历史上的“万里长城”之称,就是由此开始。于是,经过抚顺大地的辽东长城,便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武帝——这位把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事业推向历史新高峰的一代封建帝王,以卓越政治家的眼光和韬略,把浑河平原和抚顺东部山区,视为中原大一统帝国连接朝鲜半岛的最重要的动脉,在这里设置了省级行政机关——玄菟郡,开辟了东北第一条国家级官道——玄菟古道,还把汉代辽东长城沿着浑河平原、东部山区,一直修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壤。


  一千多年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修建长城的王朝——明朝,为了阻挡建州女真下山的马蹄,又在抚顺大地修起了辽东边墙。


  就这样,从战国到明代,上下不过千余年,燕、秦、汉、明四代长城,犹如一条苍苍莽莽的巨龙,飞卧在浑河南北,蜿蜒于辽东山区,成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统一的大家庭之间,融合、交流的纽带与标志,成为抚顺历史文化中古老而辉煌的丰碑!……


  [录音采访——佟:“据考察,我们抚顺地区四代长城的走向,大致是这样的。第一代燕长城呢,在抚顺市区西部通过,从沈抚交界处的沈阳小仁镜进入抚顺,然后经过抚南、海浪出境;汉长城呢,领域就扩大了。如果说燕长城在抚顺市区西部呈南、北走向的话,那么汉长城,就是在抚顺市区沿着浑河北岸呈东、西走向了。汉长城从沈阳方向进入,沿着浑河北岸一直东进,经新宾东进通化。然后,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由于秦朝的时间比较短,秦长城想要在现有的长城遗迹中分辨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明长城就不然了,在我市东部也就是说顺城区关岭、东洲地区一带通过,明长城在抚顺地区东部,呈南、北方向通过。”]


  [汽车行驶音效、考察实况混衬……]


  离开燕长城我们沿着浑河东进,来到苏子河流域。在两千多年前的玄菟古道上探访汉长城的遗迹。


  在新宾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荣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永陵镇西约十公里的和睦村,在苏子河南岸不远处的一片耕地中间,看见了一处汉长城墩台遗迹。这个墩台遗址似乎比小泗水西山的燕长城墩台略大一些。现在,只要你一弯腰,就可以在墩台周围的耕地里,拣到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各种瓦片。不久前,李荣发所长还在这里拣到了一把汉代铁镢。


  [录音采访——记者:“李老师,您曾在这儿找到过一个汉代铁镢头,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李:“那是汉代守台人的生产工具,他在这儿一方面守卫长城,一方面种点粮食。说明在汉代,辽东山区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了。”]


  [山林与中原音乐闪回交响……]


  看来,穿越辽东大山的汉长城,不仅是维护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血脉和纽带,更是中原先进农耕文明的一条方便快捷的传播带和开发带。


  站在辽东长城向远处了望,当视线之内无数个墩台连成一线,一条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的长城便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了;当这条长城在抚顺这片沃土上穿越而过时,山林文化与平原文化;游猎文明与农耕文明便泾渭分明了。于是,“撞击、交流、融合、升华”,便成为浑河文明几千年间合奏交响的主弦,而长城给予这片土地的深深滋养,又成为浑河文明主弦中最为浑厚、最为辉煌的乐章!


  在长城内外的抚顺经济开发区大南乡、抚顺县海浪乡、拉古乡;清原县斗虎屯镇等燕国辽东长城沿线附近,出土了与当时中原毫无两样的建筑材料、生活器皿,以及大量燕、赵、韩等中原诸侯国的金属货币,我们似乎看到了长城内外各民族之间的更有序、更友好的交流与往来,似乎感受到了中原文化与山林文化的亲近与融合。所谓“城头旆影晴朝见,柝里秋声静夜闻”,看来“四海之内已如一家矣”! 


  [昂扬振奋之音乐……]


  一九九二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抚顺最大的经济开发区在沈抚交界处的李石寨成立了,她代表着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敞开了心扉,张开了双臂,真诚迎接着八方来客。


  如今,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城又在这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崛起!


  细心的人们能够发现:抚顺经济开发区,正好座落在中国最早的长城——燕长城脚下。


  长城,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灿烂标本,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辉煌象征。“燕、秦、汉、明”四代长城在抚顺大地上越过,成为浑河文明古老而辉煌的丰碑!这是历史留给抚顺的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化遗产哪!我们应该怎样很好地利用和开发呢?


  [都市车水马龙…就“抚顺长城”访问市民…]


  在现实生活中提起长城,也许绝大多数的抚顺人会对踞岭催涛的山海关、盘旋起伏的八达岭、耸立大漠的嘉峪关,心驰神往,情有独钟!


  有多少抚顺人能够了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长城就已经从浑河南北飞跃而过,就已经在我们的家乡抚顺落地生根了呢?


  从沈阳沿高速公路进入抚顺,到了沈抚交界处的李石寨,我们就已开始跨越第一代辽东长城——燕长城了。


  然而,我们目前在此,却看不到“关于燕长城内容”的任何标识;在高速公路抚顺经济开发区出入口附近,矗立着一块又一块令人目不暇接的“宣传广告牌”,但却没有一块是属于“长城”的!


  应当说,燕长城遗迹,是浑河文明在抚顺西部的第一个亮点。那么,如何让这个千年亮点能真正闪烁出历史与文化的光芒,进而成为展示抚顺城市形象的第一张名片呢?我们,是不是应当为此做些什么呢?


  [出结尾歌]


  “一条生命的浑河,在辽东大地上流过,由东向西一往无前。你哺育了多少民族?养育了多少后代?缔造了多少王朝荣辱兴衰?兴也壮观,衰也壮观,华夏民族有我拼搏的血汗!


  一条文明的浑河,在神州大地上闪烁,远古到今天绵延不断,你播洒了多少智慧?培育了多少英才,孕育了民族文化辉煌灿烂!辉煌也灿烂,暗淡也灿烂,中华家园有我创造的风彩!


  一条开拓的浑河,在地球的东北放歌,继往开来壮志冲天!你历史的重任在肩,祖先的精神在前,奔向更大的世界,开创更好的未来,成也向前,败也向前,一往无前开拓辉煌灿烂的明天!”


  抚顺人民广播电台百集系列节目《浑河流韵》


  总 监 制:曹恩普           总 策 划:敖庆达


  历史顾问:佟达 傅波 赵广庆 总 撰 稿:李  伍


  策划监制:李  伍           本集撰稿:李  伍  高 爽


  播    音:江  汉  徐  力   录音制作:荷  东


  音乐编辑:荷  东           资料编辑:孙  欣


  歌曲作词:李  伍         主题歌作曲:王  爽


  演    唱:金阿男

 

该文章所属专题:浑河流韵
标签:长城  朝鲜军队  朝鲜半岛  鸭绿江  长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