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 宏
王仁斋,原名王人增,字仁斋,1906年9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高家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秋,在辽宁省清原县壮烈牺牲。王仁斋生前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王仁斋率领三师,在辽东广大地区战斗,曾给予日伪军以猛烈打击。
挺身而出 成立“海龙游击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边道”(东北东部铁路沿线)一带烽火遍地,抗日武装揭竿而起。三源浦(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北校校长包景华,联络各地抗日志士,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1932年春,包景华率众起义后,被编为“辽宁抗日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包景华任司令;王仁斋被任命为上校政治教官。同年10月,日寇分四路向“东边道”一带大举进犯。三源浦镇是日寇进攻重点。
第九路军在五道沟、高家船口两地作战失利后,被迫解散。面对不利形势,王仁斋挺身而出,成立了“红军第三十七军第一大队”(海龙游击队)。经推选,由“中共海龙中心县委”批准,王仁斋担任队长。从此,这支游击队活跃在柳河、金川、通化、清原一带,神出鬼没打击敌人。
1933年10月末,杨靖宇率领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主力,涉渡辉发江,挺进濛江(靖宇县)、桦甸、辉南、柳河、金川、通化、清原一带。王仁斋率领的“海龙游击队”被编入独立师“江南第一游击连”。王仁斋调到师部任副官长。
三师师长 收编众多山林队
1934年11月5日,在临江县召开了“中共南满”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南满临时特委”,王仁斋当选特委委员。
1936年年初,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发表后不久,在抚顺新宾县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三师由地方游击大队、教导二团、一师五团组成,共计300余人;王仁斋任师长;周建华任政委;杨俊衡任参谋长;柳万熙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6月,在吉林省金川召开了“中共南满”党组织和“抗联”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将第一、二军合编成“抗联第一路军”。王仁斋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被选为省委委员。
会后,王仁斋回三师向部队传达了会议精神。然后,王仁斋请抚顺新宾嘎叭寨中共党支部,寻找一名熟悉抚顺等地情况的向导。他们找到了山林队头目双虎。双虎手下有300多人,他十分敬佩“抗联”英勇抗日。于是,王仁斋收编了双虎的人马,率部向抚顺挺进。
1936年秋,王仁斋部队到达抚顺南部的眼望村。在村里,王仁斋召开大会,号召群众支援“抗联”,为抗日救国作贡献。附近的“朱海乐”、“天日”、“自飞”、“大英字”、“宗侠”等山林队头目闻讯后,纷纷前来加入“抗联”队伍。
不久,日寇从抚顺和沈阳调兵,前来讨伐“抗联”三师。一时间,下海浪、杨家街、长山子,沈阳的田家屯、富家屯一带,到处都是日伪军,枪炮声昼夜不断。敌人占领了重要村镇、交通要道,并派大批兵力,从四面八方进行搜索。“抗联”三师腹背受敌,处于不利局面。敌强我弱,王仁斋决定:立即转移。
“抗联”西征 横刀跃马渡辽河
1936年冬,为实现“抗联第一路军”西征,把游击区扩展到辽宁西部地区的计划,经杨靖宇和其他几位领导研究决定,将三师改为骑兵,趁冬季封冻,快速冲过辽河,远征到辽宁西部的热河地区。
同年11月的一天,王仁斋横刀跃马,率领“抗联”三师骑兵队伍,冒着凛冽寒风,从外山堡出发,急速向铁岭、法库方向挺进。敌人得知后十分惊慌,急忙调动大批日伪军,围追堵截“抗联”三师。在王仁斋率领下,“抗联”三师将士冲破敌人封锁堵截,经新宾、清原等地横跨“中长铁路”,抵达石佛寺辽河东岸。当年,气候反常,十冬腊月,却风雨交加,辽河不仅并未封冻,反而水势浩大。辽河各个渡口均有敌人把守,并控制了渡船;尾随的追兵蜂拥而至。面对异常紧急情况,王仁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夺取敌人船只,强渡辽河。
辽河两岸全是一马平川,不便隐蔽。“抗联”三师刚一行动,就被敌人发现。顿时,辽河对岸敌人猛烈射击,附近敌人闻风而动,纷纷前来增援。“抗联”三师将士腹背受敌,且暴露在平原之上,情况十分危急。王仁斋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边打边撤,迅速脱离险区。
兵分三路 尖刀直插敌心脏
1937年春夏之交,为扩大游击区,王仁斋把“抗联”三师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由周建华率领,在清原、西丰一带活动;一部分由杨俊衡率领,去吉林省辽源一带活动;他率领第三部分,深入敌占区沈阳、抚顺等地活动。三路大军定于当年秋天,在清原与西丰交界的“殁日红山”会师。
1937年6月初,野花遍地、林木苍翠,王仁斋带领一支由42人组成的队伍,从本溪桓仁出发,直奔沈阳。这次西进,王仁斋是为了护送两名同志去抚顺、3名同志去沈阳,与抚顺、沈阳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然后在敌人心脏地区开展抗日活动。与此同时,搞些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解决部队装备问题。在王仁斋带领下,这支队伍几经转战,克服重重困难,途经清原、新宾、抚顺等地,最后到达沈阳东部的东山嘴子。当时,敌人对沈阳郊区严加控制,时常派兵巡逻搜查。如果王仁斋的队伍烧柴做饭,炊烟特别容易暴露目标。王仁斋决定,进城购买炊具、煤油。
抗日豪情 赢得棒子队掩护
一天,王仁斋身穿小白褂、手提文明棍儿,化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单怡然,乘坐火车来到沈阳。他们在太原街一家商店,购买了气炉子、煤油,然后回返。可是,他们在沈阳站上火车时,日本兵横枪拦阻,不让单怡然带煤油上火车。王仁斋见状,忙上前向日本兵比划打手势,示意煤油是他的,是给小孩儿热奶用的。日本兵对着王仁斋打量一番,看不出破绽,便一摆手让他们上了火车。
不久,日伪当局发现沈阳东部有“抗联”活动之后,立即派大批军警围剿。面对前来的日伪军,王仁斋带领部队有利则打,不利则躲,机动灵活。一天晚上,单怡然带回一名彪形大汉,说要投奔“抗联”。王仁斋说:“只要爱国抗日,我们就欢迎。”大汉说,他叫吴永圣,是大村棒子队队长。但是,他没忘记他是中国人,还有爱国之心。“抗联”抗日救国,他由衷敬佩。他表示,“抗联”战士需要什么尽管说,他一定全力以赴帮助。王仁斋说道:“我们相信你,也非常需要你的帮助。我们正想买些东西,就拜托你了。至于买什么,明天你到文官屯,见到我们的人就知道了。”
第二天,王仁斋派卢排长去文官屯,与吴永圣见面。吴永圣果真在接头地点等候。卢排长交给吴永圣50元钱让他买些米、煤油、酒精、火柴之类的物品。只用一天时间,吴永圣就把东西买齐了。从此以后,通过吴永圣,不仅买了不少东西,而且还联系上了沈北的棒子队。当年,日寇在田野搜查时,棒子队必须在前面打头阵。王仁斋与棒子队取得联系之后,他们约定:日寇搜查时,棒子队高举棒子,则表示有敌情。于是,该棒子队掩护了“抗联”战士活动。结果,日寇漫山遍野到处搜查,却不见“抗联”踪影;反之,只要时机得当,王仁斋便率众狠狠敲打日伪军一把。日伪军又恨、又怕、又气恼。
香瓜地旁 处死罪恶日军官
一天傍晚,王仁斋坐在东陵与毛君屯交界处的一片香瓜地旁,和一个卖香瓜的交谈。这时,一辆小汽车从他们面前飞驰而过。卖香瓜的告诉王仁斋,车里坐的,是个炮校的日本大官,他每天都从这里路过。第二天清晨,王仁斋派人去沈阳,与地下党取得了联系。沈阳的一位地下党,专程来到毛君屯,对王仁斋说,给日本大官开车的是自己人。经研究,王仁斋决定:公路劫车,活捉日本军官。
翌日清晨,王仁斋兵分两路,一路由卢排长、单怡然带领,化装成卖香瓜的,在香瓜地旁逗留,伺机拦截汽车,活捉日本军官;另一路由他带领,隐蔽在香瓜地旁的青纱帐里,准备接应。当天上午8时许,一辆小汽车开来,到香瓜地旁停下,司机下车买香瓜。车上一个头戴战斗帽、身穿将校服的日本人,伸出脑袋叫司机快点回来。卢排长手拿两个香瓜,走到车前,请日本军官尝尝。日本军官不耐烦地挥动手臂,让卢排长快快离开。卢排长顺势抓住日本军官胳膊,战友们趁机一拥而上,迅速将日本军官拖进青纱帐处死。
依靠群众 沉重打击侵略者
1937年6月,王仁斋与抚顺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将两名“抗联”战士安排到抚顺城与煤矿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派出小股部队,潜入抚顺市内老虎台,打开日伪仓库,弄出不少军需用品。
1937年8月初,王仁斋率领部队来到抚顺北部的马金庄、佟家坟、上二冲等地打游击。8月9日,在马金庄一个山谷里,王仁斋会见了“中共南满省委”联络员纪儒林、“中共抚顺县委”书记张佐汉。经研究,将“中共抚顺县委”改组为“中共抚顺特支”,以便加强党的领导。
1937年深秋,王仁斋率部返回清原,与周建华、杨俊衡胜利会师。此后,王仁斋率领“抗联”三师转战清原、新宾、桓仁等地,紧紧依靠群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突遭袭击 烈士鲜血染高地
1937年隆冬的一天,茫茫原野,朔风呼啸,寒气袭人。王仁斋身穿黄军装,肩背公文包,带领通讯员和一名战士,从清原筐子沟出发,沿着山路而行,去岭南杨大堡子筹集子弹。战士持枪在前面开路,通讯员在后面警戒,王仁斋握枪走在中间。
当行至钓鱼台时,对面草丛中响起震耳欲聋的枪声。王仁斋双腿中枪倒下。通讯员背起王仁斋,飞快地向附近一个高地奔去。那名战士卧倒,向敌人还击。王仁斋临危不惧,十分镇定。他强忍剧痛,伏在通讯员身上,向冲上来的敌人射击。王仁斋被通讯员背到高地后,一面烧毁文件、印鉴,一面举枪射击。
“抗联”战士们听到激烈的枪声后,火速赶来增援。当“抗联”战士们赶到后,敌人已经撤退。高地上,王仁斋躺在血泊之中,已经壮烈牺牲,年仅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