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抚顺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2019-06-02 06:43 高句丽探微 曹德全 7524
辽宁省内有一些村、屯是以高丽(力)来命名的,如抚顺县的高丽营子、台安县的高力房子、清原县的高力屯等。关于这些地名的来历,以及与历史上的哪个“高丽”国有关,目前尚没有看到有说服力的考证文章。但是有些人有意无意的总想把这些地名跟中国古代的...


抚顺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图1

章党镇高力村

抚顺带有“高丽”字样的地名是怎么来的? 图2

北京 高丽营镇


  辽宁省内有一些村、屯是以高丽(力)来命名的,如抚顺县的高丽营子、台安县的高力房子、清原县的高力屯等。关于这些地名的来历,以及与历史上的哪个“高丽”国有关,目前尚没有看到有说服力的考证文章。但是有些人有意无意的总想把这些地名跟中国古代的高句丽族,或现在的朝鲜联系起来,从而造成了一些认识上的混乱,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抚顺县章党乡有高丽营子村。清初诗人吴兆骞路过此地,留下“高丽营”诗一首,诗曰“文皇昔日征辽海,此地高丽亦驻兵。想象六军频血战,苍茫异代尚残营……”诗中的“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显然诗中的“高丽”就指唐代灭亡的高句丽。这是我看到的将高丽营子跟我国的古高句丽族联系到一起的最早记载。

  1981年的地名普查中,有人又将高句丽营子的来历解释为:明末后金与明的萨尔浒大战中,朝鲜援明军曾驻扎在此。由于朝鲜历史上曾叫过高丽(王氏高丽),所以才留下高丽营子的地名[1]。这种解释显然是牵强的,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公元1619年,明与后金的萨尔浒大战,确有朝鲜的姜功烈元帅率领一万多军队援明,但朝鲜军未到达新宾就在富察之野被迁灭了,而当时的高丽营子,铁背山一带是明山海关总兵杜松与后金军交战的战场,那里是不会出现朝鲜军队的营寨的。

  再说,将地名中的“营”字解释为军队的营寨是典型的望文生意。北京市北七十里有高丽营子镇,不论是我国古代的高句丽人还是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国,他们的势力从来没有到达过那里,就更谈不上安营扎寨了。我省辽西地区以及河北省有很多叫“营子”的地名,如北票市的骆驼营子,蒙古营子,建平县的张家营子,公营子;彰武县的塔营子,河北承德市的陈营子,周营子等等。上述地名中的“营子”怎么也不能解释为军队的营寨,只能解释为村、屯。其实“营”的本意就是当居所讲,《说文》“营,市居也,从宫,荧省声”。《广韵·清》“营,居也”。《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而将“营”字解释为军队的营寨却是营字的引伸意。因此,可以肯定,地名高丽营子的“营”字跟村、屯是同意语,不能跟军队的营寨扯在一起。

  清原县南口前镇有一高力屯村,关于它的来历,竟有人说“清代,这里有高句丽族人”[2]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高句丽族是公元668年被唐朝灭亡的,上述说法不值一驳。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有些人(或不知真相,或别有用心)自觉不自觉地将带有高丽(力)的地名,做为历史上领土归属的证据。做出了一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例如:1994年韩国西京大教授徐吉株竟在台安县高力房子镇,雇用六名村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查。在针对高氏的调查表中竟出现了“你是否知道本人是高句丽后代?”,“你如何对待自己为高句丽后代的这一事实?”“有没有改族为朝鲜族的意向?”等调查题目。[3]1997年,在抚顺县高丽营子村竟出现了韩国姜某在这里买地造假坟,公然将清朝满族席汉墓作为自己祖坟祭示的闹剧。

  显然,搞清带有离丽(力)字样的地名的来历,不仅具有地名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而且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带有高丽(力)字样的地名与我国古代的高句丽族和近现代的朝鲜族根本无缘。

  高句丽是长期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从公元前37年朱蒙立国到公元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高句丽国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了七百多年。

  高句丽国名、族名来源于汉朝的高句丽县,历史上,高句丽县与高句丽国并存了400多年,一直延续到晋代。晋以后,高句丽国的名称逐渐被简化为高丽,国王的封号也由高句丽王改为高丽王。试想,当一个国家的国名叫高丽的时候,国内的一批村镇级单位能够也叫高丽吗?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高句丽的西部边境从来没有越过辽河,而现在叫高丽的村镇不仅在锦州(南票沙锅乡有高力寺)、绥中(葛家乡有高力沟)等辽河西部地区有,而且在北京市也有一村镇叫高丽营子。这不很清楚的说明叫“高丽(力)”的地名跟我国古民族高句丽是没有什么关系吗!

  我国的朝鲜族是朝鲜国民大批迁移到中国后形成的。朝鲜的历史上也曾有过(王氏)高丽国,那么带“高丽”的地名是否是朝鲜人大批迁移到中国后形成的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我国现代朝鲜族的祖先是清同治七年(1866年)以后,逐渐从朝鲜半岛上迁移来的。[4]在这之前,高丽村屯之类的地名已经存在。如前述吴兆赛写“高丽营”诗的时间为顺治十六年(1659年)那时中国还没有朝鲜族。1619年,李氏朝鲜曾派1.3万军队帮助明朝围剿努尔哈赤,这批朝鲜军队战败投降后,没有被集中安置,而是被分散到女真人家做包衣(奴隶),他们随主人到处征战,并最后溶入满族。只要我们考查一下那些叫高丽(力)的村屯,就会发现,村里一般并没有朝鲜族人,如清原的高力屯和抚顺县高丽营子。高丽营子虽然曾有过朝鲜族人,但他们不是当地的老户,1958年以后又都迁走了。

  带“高丽(力)”的地名,即然跟我国的古高句丽族(或称高氏高丽)和现代的朝鲜族都没有关系,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认为我国的带“高丽”字样的地名产生于我国的元代,跟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有关。

  新罗人王建统一大部分朝鲜半岛后,于公元918年建立高丽国,到1394年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时止,(王氏)高丽在朝鲜半岛上存在了四百多年。

  十三世纪初,我国北方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迅速掘起。他们的野心不仅想征服中国,而且想征服世界。公元1218年,蒙古军队以追击契丹叛军为名,首次进入高丽:在高丽军民的支持下,蒙古军队消灭了契丹武装,不久因高丽人民杀死蒙古索贡使者著古与,两国关系破裂。公元1231年,蒙古大将撤礼塔率军再次攻打高丽。高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编民千五百户”[5]首先投降。并“率先附州县之民与撒礼塔并力攻未附者。”[6]

这年11月高丽投降,撒礼塔在高丽各州设置达餐花赤72名,即由蒙古人直接控制高丽王朝,同时将“已降之人令福源领之”[7]。第二年夏六月,高丽再与蒙古决裂,杀72名达鲁花赤,同时迁都江华岛。在这种情况下,洪福源“招集北界四十余城遗民以待”蒙古援军,[8]秋八月,元太宗再次派撒礼塔将兵征高丽,不久撤礼塔中箭身亡,元军只得撤兵,但留洪福源屯守高丽北界诸城。第二年冬,高丽军民攻打洪福源占据的西京(平壤),洪福源无力抵抗,遂率高丽北界四十余城之军兵渡过鸭绿江,归到元朝境内并被安置在今辽阳、沈阳一带地方。同时授洪福源为“高丽军民万户”之职以统领高丽降民。

  1235年,元朝在灭掉金国后,再次派唐古、洪福源率军东征高丽。1237年,元军占领了高丽龙冈、咸从等十余城。第二年,高丽人赵玄习、李元祐等率二千余人降元,被安置在辽阳一带,亦受洪福源节制,不久又有李君式等高丽人投降。元朝这次对高丽用兵,到1240年以高丽臣服并派王淳做人质而结束。以后,蒙古常以高丽“岁贡不入”为名,多次对高丽用兵,战争中有的高丽军民学洪福源归顺了元朝,有的被元军杀戮、俘虏,卖为奴牌。同时蒙古军队也遭到了高丽军民长期而有力的反抗,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使蒙古军一直没有灭亡高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上台后,集中力量,攻打南宋,全力推进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停止了对高丽的入侵,在高丽同意“永为东藩”的前提下恢复了高丽的疆土,从此,元朝与高丽进入了“宗主国”与“藩邦”关系阶段。

  自公元1231年高丽人洪福源降元以后,高丽来降民众不断增加,元朝为了加强对高丽降户的管理,开始设官置府,“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9]同时成立“高丽军民万户府”,授洪福源“高丽军民万户”职,“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1261)年,将“高丽军民万户府”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以洪福源之子洪茶邱为总管,第三年又改以王淳为总管[10]同时,元朝还新增沈州建制“以处高丽降民”[11]并逐渐将高丽降民分散安置在各地。“徒降民散居辽阳、沈州”。[12]至元二十九年(1292)成立“沈州高丽总管府”治沈州,后改为“沈阳等路高丽军民总管府,并一直延续到元末。元代安置商丽降民,以辽阳和沈阳两路为主,地域包括了今日的辽阳、辽中、台安、营口、盖州、彰武、沈阳、铁岭、抚顺、清原等地。而辽宁省内以高丽(力)为名的村屯,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

  元朝安置高丽降户在总体上是将他们分散安排在辽阳、沈阳两路之内,但考虑到语言、习俗等因素,采取了局部上集中安置的方法,即所谓“大分散,小集中”,从而形成了一些高丽村(屯、营)等地名实体。正象华人在外国的集中居住地往往被称作“唐人街”一样,高丽村(屯、营)的存在正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高丽村是元朝安排高丽降户而形成的村落实体,凡以“高丽村”命名的地方从来不是高丽国的领土而是中国的领土;

  其次,高丽村是汉人对当时高丽降户集中居住地的称谓。因此,高丽村是汉语地名;

  第三,尽管高丽村的居民原为(王氏)高丽国民,但只从他们降元并被安置后,他们已经不是高丽国民,而是中国元朝的子民。这些居民经过明、清两代已经融入汉族,成为汉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他们和中国近代的朝鲜族没有任何承袭关系,事实已经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现在的高丽村已经是汉族的居住地,一般没有朝鲜族居住。如,抚顺县章党乡高丽营子汉族村民80岁的洪景和说:

  “我们十几代人在高丽营子居住,朝鲜族人是后迁来的,58年以后,他们又先后迁走了”。至于洪景和的祖先是不是元朝时被安置的高丽民户,已无资料可考。

  上述分析除适合元代辽阳、沈阳两路内的高丽村屯外,我认为对于少数外阜的高丽村,也是适用的。如北京的高丽营子,即应是元朝将高丽降户中的贵族或重要人物在元大都附近安置的结果。这也是元对高丽降户管理控制的手段之一。(原文题目:高丽营子及相关地名来历考)

  注:

  [1][2]抚顺市81年地名普查一览表,存抚顺地名办。
  [3]韩国(高句丽研究》95年1辑“关于高句丽后裔的现况及其意识的调奋研究”。
  [4]高路加:(中国北方民族史)180-182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5][7](元史》卷二0八。《高丽传》。
  [6][8]《元史》卷一五四,《洪福源传》。
  [9][10][12]《元史)卷五十九。(地理志》。
  [11]《元史》卷六,《世祖纪》



该文章所属专题:曹德全专栏

曹德全先生

  曹德全(1946-2021),吉林通化人,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9年分配到辽宁省桓仁县新华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入抚顺纺织局。曾任抚顺市经委处长、露天区(今东洲区)副区长、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东北民族史以及抚顺地方史。取得许多重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抚顺史研究》(合著)《抚顺通史》(合著)《抚顺编年史》(合著)《抚顺百科大事典》(合著)《抚顺历史的误区》《抚顺历史之谜》《高句丽史探微》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特别是在高句丽历史和清前史研究领域建树颇深,在东北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
  曹德全先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他论述的“高句丽名称辨疑”“高句丽与高丽”“论高夷”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标签:抚顺地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