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御路歌谣

御路歌谣

御路歌谣之《水棉袄》

2012-04-07 11:21 御路歌谣 解良 1455
       进入隆冬季节,关东大雪封山,天寒地冻。民谚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腊九,棒打不走”。   酒有御寒之功效,三杯酒下肚,人即会“两朵桃花上脸来”。有酒的刺激,人们会感到温暖...

 御路歌谣之《水棉袄》 图1
 

  进入隆冬季节,关东大雪封山,天寒地冻。民谚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八腊九,棒打不走”。

  酒有御寒之功效,三杯酒下肚,人即会“两朵桃花上脸来”。有酒的刺激,人们会感到温暖,暂时忘却严寒。为此世代生活在关东的满族祖先贴切地称酒为“水棉袄”。

  酒的好处还有许多。满族先人一年四季身处裸露的自然环境中,常年的劳作让他们发现酒还能医治跌打损伤,活络筋骨,消肿代淤,消除疲乏。还有,酒不仅可以为人解忧消愁,且酒壮英雄胆,能叫人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佬儿拉下马。古人视酒效与酒力如兵克敌,称酒“酒兵”。唐彦谦《无题》诗云:“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满族先人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自古便有一种不服输的民族心理,嗜酒成风。汉人称豪饮者为“酒龙”,如陆龟蒙诗中所说:“思量北海徐刘辈,枉向人间号酒龙”。满族的先人也毫不示弱,皆以能饮与否论英雄。在金代,女真人饮酒时不吃饭,饮毕再用饭菜。饮酒也非各持一杯相对而饮,而是用一个木勺自上而下循环酌之,每传饮一巡,谓之一行,宴请贵宾时最多要传九巡,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满族人素以豪放粗犷、勇武彪悍著称,这种性格体现在战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同样也表现在饮酒上。深裘大马、长弓利箭的生活铸就了满族的民族性格,关东人“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之美誉正是这种民族性格的体现。

  古人有“春酒冬酿接夏而成”之俗。早期满族人饮的酒叫“米儿酒”,满语“詹冲努力”,它是金代女真人“嚼米为酒”习俗的沿袭。米儿酒又称黄酒,用小黄米(粘米)酿制,即用小黄米煮粥,发酵酿成,因为这种酒家家都能酿制,大多在秋天酿成,有些地方又称秋酒。光绪年间,浙江诗人沈兆湜咏之:“鞭炮声喧献岁辰,米儿酒饮瓮头春”。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七月》)。每逢秋季,是山里的各种野果成熟之际,满族人家家都要上山采集野果,自制果酒,常见的有山葡萄酒,山里红酒等。乾隆皇帝有诗《温普》,“温普”满语即山中果,弘历在诗中赞道:“山果还将山蜜浸,味合梅酸与蔗甘”。

  后金时期,满族饮酒之风更烈,婚嫁,节日、宴会、盟誓、娱乐与祭祀都离不开酒。清代,酿酒业已成为努尔哈赤老家新宾的支柱产业,光绪年间,每年出高梁酒50余万公斤。至民国,仅县内“万泉永”一家烧锅就年产烧酒23万余公斤。今之“罕王醉”白酒即酒中极品,酒中名牌。

  “水棉袄”被满族人“穿”了上千年。时下,民间饮酒之风依然。每逢过年,乡村仍沿续着往来于亲友家吃年酒之习俗,一正月,男人们几乎天天串门,天天饮酒。

  民谣戏曰: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抚顺  新宾  满清文化  满族文化  传说  满族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