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路歌谣之《干巴楞炒肉》
这是一个关于吃的笑话。在开讲之前,我先做一些铺垫。
胭脂,汉语指女人涂抹脸颊与嘴唇之红粉。新宾县内有一个村庄名叫“后胭脂房”,你且不要以为该村是因一座生产胭脂的老作坊而得名。胭脂(发音),满语之意“眼睛”。后胭胭房,意寓一条小山沟,一眼就能望到头。
满族与汉族在本地区“插花而居”。民俗、文化、语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满汉兼”词汇。如,地名,月亮沟、西厢大堡、章木伙洛,月亮(发音)满语义为荒草;西厢(发音)满语是榛子;而地名中的“沟”与“大堡”是汉语,“伙洛”则是满语“沟”。再如谚语“守什么人学什么人,守着叉妈会跳神”,叉妈即萨满。
满族入关进京后,“满汉兼”又出现在八旗子弟书里。子弟书是乾隆年间由八旗子弟创制出的一种鼓曲艺术,以民间俗曲配以八角鼓来演唱,风行于八旗子弟扎堆的北京和沈阳,其中有个段子叫《拿螃蟹》,说得是一对小夫妻第一次吃螃蟹的故事,丈夫买回几斤螃蟹,夫妻俩不知如何吃,放在地上满屋乱爬,他们用手抓,被螃蟹夹痛了手,于是用刀扎,用凉帽扣,用布衫裹,闹得不亦乐乎,后经小姨子的指点方才降服螃蟹,品偿到了美味。这个段子表明满族人对于新事物敢于接触,敢于“拿来”,在语言运用上更是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句唱词都是满、汉语兼用,首尾用汉语,中间插满语,以汉语押韵。或句子中间用汉语,首尾用满语,与汉语押同一声韵,既可用满语演唱,也可用汉语演唱,韵律和谐,唱起来朗朗上口,堪称“满汉兼”之杰作。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满族由最初进入辽沈地区直至走进汉族的汪洋大海,由相互排斥到进入彼此的自由空间,水乳交融。这期间,许多满语由“满汉兼”变成了满、汉通用的日常用语,满族的多音节姓氏也变成了汉族的易写易记的单字姓,比如,索绰罗氏单姓索,宁古其氏单姓宁,瓜尔佳氏则姓关等等。当然,也还有一小部分满语仍然在一些地区被人们继续使用着,或变成了某个地区的方言俚语。如,哈什(仓房)及我下面要讲的这个《干巴椤炒肉》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当代的一个故事,源自一句只在本地区通用外地人听不懂的词汇:干巴楞。本地人所说“干巴楞”是“清一色”的意思。说有一个农民到外地打工,第一个月拿到工钱,高兴得不得了,想解解馋,到饭店里好好吃一顿。走进一家饭店,服务员迎上来问,先生,请您点菜。他说,给我来一盘干巴楞炒肉。服务员懵了,不知干巴楞是什么菜。就说,请先生您等一下。就去找老板。老板也不知干巴楞为何物,又不愿放走送上门的顾客,亲自出来向农民道歉,这位先生,实在对不起,我们饭店干巴楞卖没了,只有炒肉。
你笑了吧?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御路歌谣之《祖宗龛》
- 下一篇:御路歌谣之《来丫来丫来吃我丫》
相关文章
-
12-17闲聊“番頭”与“把头”
-
03-15东北沦陷日语被定为学校必修的“国语”
-
03-03抚顺著名书法家吕凤翥与他的“蹲功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