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墩”,一个靠乾隆御旨保存下来的满语地名(4)
2012-04-18 08:57 抚顺7000 曹德全
3452
自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以后,原居住在抚顺地区的大多数满族人都“从龙入关”、步入中原了。在此后的二三百年中,山东、河北的汉族人纷纷“闯关东”,进入了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族人的不断增加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七月,皇帝颁布了在盛京地区“禁用汉语代满语地名”的御旨。在这份御旨中,乾隆皇帝以兴京的“马尔墩”,汉人俱以“马二屯”呼之为例,强调“此事若不及时改正,日久原名必致泯灭,令(盛京)将军清保等,所有盛京满洲地名,汉人误以汉名传呼者,俱查改之,仍呼原名,并严饬彼处人等知之。”
乾隆皇帝的这道圣旨下达以后,在别的地方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反正在马尔墩是起了很大作用。不久以后,一块很大的石碑在马尔墩岭上树立了起来。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马尔墩福勒丹”,义为“马尔墩关”。之所以称其为“关”,是因为后金“建州三关”中的“代珉关”就在马尔墩岭上的原因。
这块石碑立起来以后,人们再不称之为“马二屯”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满语地名“马尔墩”一直延续至今。可惜的是,那块写有“马尔墩福勒丹”的石碑在存世二百多年以后,于1980年被毁于崩山修路的炮声中了,现在只有半块残碑保存在永陵文物管理所。
4 下一页 |
该文章所属专题:曹德全专栏

曹德全先生
曹德全(1946-2021),吉林通化人,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9年分配到辽宁省桓仁县新华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入抚顺纺织局。曾任抚顺市经委处长、露天区(今东洲区)副区长、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东北民族史以及抚顺地方史。取得许多重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抚顺史研究》(合著)《抚顺通史》(合著)《抚顺编年史》(合著)《抚顺百科大事典》(合著)《抚顺历史的误区》《抚顺历史之谜》《高句丽史探微》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特别是在高句丽历史和清前史研究领域建树颇深,在东北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
曹德全先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他论述的“高句丽名称辨疑”“高句丽与高丽”“论高夷”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 上一篇:令人费解的“千金寨”
- 下一篇:“高尔山”是满语“槐树”的意思吗?
相关文章
-
10-01女真语与满语之比较研究
-
06-21“辽水”、“辽海”地名考
-
12-27“会元”的历史与传说
-
12-15赵广庆:三道雄关卫建州
-
11-30谈谈抚顺的几个与“冲”字有关的地名
-
10-12“东洲”的缘起与扩延
-
05-21考察马尔墩岭三道历史关隘
-
05-21马尔墩-靠乾隆御旨保存下来的满语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