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套包的故事
牲畜使役,脖子上总要戴一副套包。谁能想到,这皮里的裹草的套包,曾在解放战争年代,派过特殊用场,立下功劳呢!
那是发生在1946年冬天的事。
在抚顺东南,群山环绕中有个偏僻的小山庄,就是今天的抚顺县马圈子乡金斗峪村。是当年中共沈抚县委、县政府和革命武装基干三团的根据地。他南同本溪清河城一河之隔,西与五龙毗连,东与新宾苇子峪接壤,三面都有国民党重兵把守,只有北连“三块石”,实为我革命力量藏龙卧虎之地。敌人视这里如眼中钉,肉中刺,经常来这里“清剿”、“扫荡”。
但由于这里群众基础好,军队和地方配合巧妙,敌人总是气势汹汹而来,焦头烂额而去。这年冬天,腊月初,国民党军二〇七师在救兵台,吃了败仗后,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向马圈子根据地围剿。敌人气急败坏,将金斗峪村团团围住,将村庄四周用刺木栅上,村头设有岗哨,人进出村都要被盘查。敌人想用封锁的手段,妄图切断军民联系,把我军饿死冻死在山上。
这下可急坏了山下的众乡亲。他们在村干部刘景春等人的组织下,派人四处打探,得知附近马圈子、太平沟、草盆沟都被敌人围住,我军已经撤到山上。同时基干三团送来信件,我军潜伏在金斗峪大西沟头道黑瞎子坑,急需熟食。刘景春试探派出老乡,以出山打柴带午饭为名,想混过门岗,结果都失败了。干粮被扣留,乡亲们受盘诘。刘景春、李永贞等人急得直跺脚。这时北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象刀刮似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山上不能生火,肚里无食更寒啊!情况十分严重。
村干部们苦苦思索计谋。突然外边驴棚子里毛驴尥蹶子,嗷嗷叫。刘景春心头一亮,一拍脑门“有了”。于是他找来李永贞,郑福一、张福来、田常英等人,合计明天套犁上山给国民党军火房打柴。并吩咐如此这般……。夜里,这几户偷偷生火摊起大煎饼,并掸上食盐水。把驴套包子里的草拽出,把煎饼卷进去。第二天,寒风刺骨,四张爬犁,四个人带着镰刀斧头绳子,声称天太冷,进山给大军打柴取暖,结果顺利地混过了岗哨。把他们引到头道黑瞎子坑。他们见三团指战员们,各个都饿得直打晃,心里很难过。煎饼送到了,暂时解决了饥饿问题,战士们非常高兴,感谢乡亲们的支援。
以后他们又套花轱辘车,把炒糊米(高粱米)、炒面,装在套包子里,马鞍子下的鞍垫里,多次巧妙混过敌人,把熟食送上山。这个方法很快被介绍到马圈子、太平、草盆等村,敌人围困半个月之久,不但无损于我军一根毫毛,而且还时常被动挨打。最后无奈撤走了。
从此驴套包子卷煎饼,作为故事,传为美谈!
(根据刘学春、田常英口述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解放军接收抚顺矿山的经过
- 下一篇:一口棺材的秘密
相关文章
-
06-06(组图)薛礼征东时的拴马树
-
08-06解放战争中沈抚县委是如何对敌斗争的?
-
05-02回忆第三军分区的对敌斗争
-
04-29抚顺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
04-24一口棺材的秘密
-
04-23自传体小说《三块石之恋》简介
-
04-23三块石--唤起我悠悠的乡情
-
04-23三块石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