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行时竟无意帮了努尔哈赤的忙
近来我在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其中一个看似闲来之笔的插曲给了我非常的震撼。话说申行时接任明朝首辅后,汲取上任张居正的教训,深谙政治特点的他谨慎小心,低调圆滑处理政务,极力避免偏激。
一次,辽宁巡抚发现一个酋长的势力在扩张,怀疑他有不臣之心,遂检举到朝廷,众文官反觉得告密者多管闲事,必是居心叵测,诬陷好人,以求加官进爵,于是乎,反而想弹劾这位检举者(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思维),闹到申行时那里,他大概已司空见惯这种文官和武官的无聊争执,未作思考就决心再做一次和事佬,把这事摆平了,两方都不吃亏,也就作罢。不过,那位酋长占了大便宜,因为他就是努尔哈赤。
恐怕一直追求无功无过,谨小慎微的申行时做梦也想不到他的一次失职竟酿下祸根,姑息了敌人。他一生避免得罪别人,谨慎圆滑,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大概是老天爷跟他开的一个玩笑吧。这本是一种很明智的处事原则,毕竟古代中国的诬告太多了,武后时期的罗织罪名,告密蔚然成风,时势造“英雄”,中国历史上的杰出酷吏应运而生。到了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之流,也好不到哪去,看来那些皇帝和希特勒心有灵犀,堪称旷代知音,直到一千年以后,希特勒才琢磨出了对盖世太保的发明,不过早就没有专利权了。(这是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又一例证呢?)
其实这个哭笑不得的故事很耐人把味,文官们的不相信,可见诬告太多了(或者他们自以为圣朝无阙事,不去基层体察民情,自己高高在上,日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结果谎言编得太动听,自己也信了)。冤假错案,他们习以为常,所以思维定势,条件反射,你一告密,他们就当成笑话,反话,表示他们不再是被忽悠的范伟,一口咬定是诬告,不考察这位官员的爱国心(当然那个官员也有可能是想凭接这个情报狠捞一笔),从概率学角度上讲,他们的做法没错,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虽然中彩票几率很小,但还是一定会有人中,结果这次他们碰上个真的。这种心理的产生,这种不信任的逆向思维,是历史莫大的悲哀,也是幸运。
中国的传统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次由于文官的好心(也有可能是懒惰),反而放过了最危险的敌人。这又是历史的极大讽刺,古代经常是诬告别人,结果把人逼反了,弄假成真,这次却是人家真要反,自己还保护人家。
至于申行时的中庸态度,两边都不得罪,在中国太常见了,如果他要刨根问底,如果武官的话是真,必须要采取行动;如果是捏造,应治罪惩戒诬告之风。他心里肯定不信,否则有人谋反怎敢不追究,既然他认定是捏造,还不追究武官捏造责任,于理不通,显然他不想结怨于人,但如果人人都采取这种处世哲学,谁来惩恶扬善?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董山与抚顺马市
- 下一篇:1619年的辽东战役(4)
相关文章
-
10-14(特别推荐)“佟登为努尔哈赤岳父”驳辨
-
10-13饮酒喝茶都算高消费:努尔哈赤的生活
-
10-12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兄弟阋墙
-
06-13孙相适:努尔哈赤的远交近攻
-
05-27孙相适: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考
-
05-05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沈阳是啥样?
-
04-29扑朔迷离的太祖“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