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老档》的形成、内容和版式(3)
乾隆允其所请,命大学士舒赫德为大总裁,组织人力进行重抄。舒赫德责成史馆三十余名官员,重抄《满文老档》。当年三月二十日,舒赫德奏称:“本年二月二十日,奏明将内阁大库恭藏无圈点老档三十七本,交国史馆纂修等官加增圈点,照紧赶办,陆续进呈。……查老档原页共计五千余,今分页缮抄,并另行音写一分,篇页浩繁,未免稽延时日。虽老档卷叶前经裱托,究属年久糟旧,恐日后抹擦,所关甚巨,必须迅速趲办,以昭慎重。”(引自内阁满文档)这里所说的“缮抄”即用老满文照抄原档,所说的“音写”即用新满文转写原档。
重抄《满文老档》在当时是件大事,根据汉文档案记载,每抄完一本即呈乾隆阅览,以求裁夺,历时三年多完成。
老档原档已残缺,因此重抄时凡残破之处,均注明“原档残缺”等字样。原档中许多词句曾经涂抹删削,很多记事曾一再修改,甚至改写或增添。这些删改涂抹到底是何人所为,重抄档与原档是否差异,差异有多大,这些问题后来成为史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重抄档分为草写本、正写本和副本三种。草本是将原档重新分段、分册、统一按年月日编排,用加圈点后的新满文音写一部,同时又按照原档字体照写一部。每部装订为26函180册,每册长30厘米,宽24厘米。其中天命朝10函,81册,天聪朝10函,61册,崇德朝6函,38册。音写本册面签写新满文为“加圈点档册”,照写本册面签写“无圈点档册”。这两部抄本都用无格宣纸,书法潦草,函帙、册衣均敷以黄纸。正写本是以草写为蓝本,经过技术处理,加工编排后缮录的,式略大,每册长39.6厘米,宽23.6厘米黄绫函,黄绫册衣,泾纸朱丝栏,书法楷正,又称“大黄绫本”,其函帙、册数同草写本。副本是照正写本抄录的无圈点字和加圈点字档册各一册,内外形尺寸略小,质料较轻,黄绫函,黄绫册衣,泾纸朱丝栏,字体楷正,函帙、册数均同正写本,因此又称“小黄绫本”。
这样重抄《满文老档》六部,加上原档共七部。重抄完成后,重抄草写本与原档一并藏于内阁大库(原档今藏台湾省故宫博物馆,草写本今藏一史馆),正写本藏于京城皇宫内(今藏一史馆),副本送陪都盛京(沈阳)崇谟阁贮藏(今藏辽宁省档案馆)。
有关学者将《满文老档》的音写本和照写本加以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照写本是按照原档字体抄写,除不录被删削、涂改的字句及重复章节外,均真实地抄录原档,再现原档老满文的特点。而音写本则不同于照写本,在形式上有4个特点:一是把档内老满文用新满文转写,语法规范,文字通顺,容易阅读;二是档内难解的词句,在书眉贴黄签,用新满文加以解释,有助于理解原档;三是将内用蒙文记事的各件,都译成新满文,贴黄签于书眉,并注明“此段文族,老档系以蒙文书写,今译为满文”;四是将档内满语中夹杂的蒙文词语译为满语,并释其意义,以黄签贴于书眉。副本没有书眉黄签注释。从内容上看,照写本忠于原档,与原档相同,而音写本则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将照写本的内容做了某些删节;二是在删削原档词句的同时,又增写了原档没有的新内容。这样,就造成了重抄音写本(即转写本)与原档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乾隆朝重抄时篡改的,还是档内原有的,是史学界非常关心的问题。
四、重抄音写本与原档的比较研究
随着满族史和清史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广泛利用《满文老档》的各种译本,由于不了解重抄音写本与原档有何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所以有人认为为了掩盖一些重大史实,乾隆皇帝对原档进行了删削、篡改和增补。如原档第一册记载为:“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噶图图门(即褚英)居心不善,不认罪,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囚之于高墙内家中。伊被囚于家中二年,汗深思三载,虑长子若存,必败国家;若惜一子,则各子侄。大臣及大国,必罹灾殃。遂于甲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伊三十六岁之八月二十二日,决意处死长子。”这段记录真实反映了努尔哈赤处死长子褚英的史实,但原档中将“伊被囚于家中二年”以后的文字用墨涂划,重抄时音写本也未抄写,致使内容残缺,文意不清,褚英之死成为历史之谜。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原档被人涂抹、删改和增添。有以下几种情况:经涂抹处有的墨色很浓,已无法辨认,有的稍淡,仍可以辨认;删弃的词句用框划,但未伤及文字,仍可分辨;有的地方用满文标上“要”或“不要”字样,其内亦有涂抹圈划之处;有些地方改写和增添,更有甚者许多记事曾一改再改。此外,因为当时尚没有严格的文书制度,再加上是由七人辑录的,所以书法风格、行款不同,记事互有重复,体制亦有不一之处,以及文字书写笔误、干支纪年不确、上下文中断等错误。拿原档与重抄音写本核对比较,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凡原档用毛笔涂抹或框划的词句,重抄诗一概不收,只抄录增补的部分;二是凡重复的章节重复部分不录;三是凡标注有“不要”等字样的各件,全文抄录。
那么这些涂抹、删改、增补处是何时何人所为呢?经过对二者仔细对比研究,对原档的删改、增补,是在辑录编写老档的同时,或事隔不久利用其编纂其他史书时的事,不是在乾隆朝,更不是乾隆皇帝所做所为。何以见得?有如下理由:
1、 从增补满文的风格与特点看
满文从创制起到乾隆朝,早已进入规范化并达到鼎盛,这时的满文与初创及入关前的文
字迥异。原档中增补的满文及标注“要”与“不要”的字体,不同于重抄本,而与原档文字相同或相似。足见不是乾隆朝删改增补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走近抚顺赵家塔
- 下一篇:抚顺:《满文老档》的故乡
相关文章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67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70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68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71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69节)
-
10-14(特别推荐)“佟登为努尔哈赤岳父”驳辨
-
10-13饮酒喝茶都算高消费:努尔哈赤的生活
-
10-12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兄弟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