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老档》的形成、内容和版式(4)
2、 删削增补的原因
有以下几种情况:补遗原档辑录者的疏漏处;因辑录重复而删削;原辑录者补充的;原辑录者删繁就简的;编写其他史书时删削增补的;原档删削后而增写新内容的。以上情况说明:首先,重抄本收录原档中的增补部分,而不收其删削部分,说明重抄者是尊重原修改者的意见的。再与原档内容不曾改动的原文核对,二者文字繁简略有差异,但是史实本意并没有出入。这种只改动少数词语,而不改动史料原意的情况,在重抄本中占绝大多数。其次,也应该看到,统治阶级为冲淡和掩饰其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删削或改写某些历史史实,上边所举努尔哈赤杀子就是一例。但这种情况在老档中没有几例,而且是前人所为,非乾隆篡改。这些都足以证明,上述的结论是正确的,重抄音写本的珍贵史料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老档重抄本在一些段落中往往签注“原档模糊”、“原档残缺”字样。经核对原档,发现有些地方的满文被涂抹,而且墨色过浓,已无法辨认是何字,因此签注上“原档模糊”。签注“原档残缺”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二个原因,其一原档有重复,重抄本以残缺本为蓝本,本可利用另一完整本核实补充,但不知抄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只签注上“原档残缺”。有的原档并不残缺,但因书写格式不规范,造成抄者误会。如后来的官方文件,凡是天、君、神等敬字,必须抬二格书写,而且上下也书写必须连贯划一。辑录原档时属于初创时期,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有的该抬格的没有抬,有的上下也书写不连贯,这样抄者以为缺字,只好加上“原档残缺”四个字。其二是原档确实残缺。有的残缺严重,已无法看出原记何事,所以标注“原档残缺”;有的因缺字或字残的,不好辨认而签注“原档残缺”的;有的是记载中断,上下页衔接不上,查无下落,因此签注“原档残缺”。
关于改写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错。我国古代习惯是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时,满语表示天干的是10种颜色,其中5种是正色,即绿甲、红丙、黄戊、白庚、黑壬,以此5色之浅色为副,即浅绿乙、浅红丁、浅黄己、浅白辛、浅黑癸。满文初创时期,表示这种特殊纪年法的副色词尚未出现,仍用五种正色代替,因此出现干支纪年的错误。2、避讳。古代对帝王不能直呼其名,需以其他方式代替,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定例。重抄本中敬避形式有4种,一是粘贴黄签,如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名字处不写名字,仅贴黄签表示敬避;二是改用爵号,如天命时皇太极在努尔哈赤诸子中排行第八,而在四大贝勒中位居第四,因此重抄本改“皇太极”为“四贝勒”;三是改换词类,如满文fulin一词义为“天命、秉受”,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但与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名福临相重,经乾隆裁决改为fulingga,义为“天命的,秉受的”,为形容词;四是去名写姓,如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册封五大福晋,分别举行册封仪式。原档中只书写五大福晋的真名,经乾隆亲自决定,将五大福晋的名用白签贴盖,上面改写为她们的姓氏。
重抄老档工程浩大,时间紧迫,因此档中也出现了一些笔误和漏抄等不足,但并不是重大历史事件,从全文来看,微不足道。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知乾隆重抄《满文老档》是成功的,是一部忠实于原文的重抄本。重抄老档使这部珍贵史料保存完好,流传至今,乾隆皇帝的功绩不可埋没。
五、《满文老档》的研究翻译整理
因为《满文老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以本世纪初已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1918年,清末进士金梁在沈阳故宫崇谟阁发现旧档二种,其中之一为《满文老档》,当即组织人员翻译,至1929年译完,并从中抽出一部分印刷,以《满文老档秘录》为题发表。1933年又抽印一小部分,以《满洲秘录》为题发表。后来金梁将全部译稿卖给沈阳书商,不久又被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以200元购买。1933至1935年之间,选择部分译文,以《汉译满洲老档拾零》为题,在《故宫周刊》上连载,译稿现存一史馆。金梁组织人力翻译的《满文老档》错误很多,内容不完整,不足为据。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走近抚顺赵家塔
- 下一篇:抚顺:《满文老档》的故乡
相关文章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67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70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68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71节)
-
03-02《满文老档》白话译本-(第69节)
-
10-14(特别推荐)“佟登为努尔哈赤岳父”驳辨
-
10-13饮酒喝茶都算高消费:努尔哈赤的生活
-
10-12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兄弟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