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歌舞戏曲一代宗师——周文清
周文清,艺名寒松,1930年8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庞吝庄,后随家落居抚顺。因家境清贫,仅读过小学,曾做过学徒工、勤杂工等。幼时他酷爱戏曲、曲艺,但又无钱购票,便在剧院、茶社的窗外听评剧、评书、大鼓等,并能学唱学说。他还常和当地的音乐爱好者一起自学音乐,吹奏单簧管、拉二胡等。1946年,他为维持生计兼学音乐,加入军队任乐手。因军内昏暗、军纪以废弛,常常被人打骂,他于1947年逃出抚顺到天津。为糊口,他又短期参加了伊斯兰乐队,挣得路费后,回河北省安国县老家。
1949年8月他从家乡来到抚顺。新中国诞生后,他在抚顺市矿总工会文艺工作团先后任演奏员、乐队队长、指挥兼作曲。从1949年到1951年的3年间,他指挥乐队到全国各地演出数百场。除演奏《欢庆胜利》等原有乐曲外,他还自己动笔把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多首歌曲配成吹奏乐曲,把民间小调配成了几十首交谊舞曲进行演出。
抗美援朝爆发后,周文清创作了《鸭绿江合唱》,在抚顺市工人俱乐部首演,受到抚顺市委、市政府、抚矿总工会的表彰。为配合农村土地改革,周文清指挥演出了歌剧《血泪仇》。为了配合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周文清为秧歌剧《献纳器材》《光荣花》创作了音乐唱段。
1951年9月,经抚矿总工会文艺工作团选送,周文清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调训干部班学习指挥作曲专业,学习期间成绩突出。
1953年,周文清被任命为抚顺市话剧团附设音乐舞蹈队的队长,抚顺市歌舞团副团长兼指挥、作曲。他亲自带队,分成两个民间音乐舞蹈搜集小组,自带行李,吃百家饭,步行几百公里,走遍了抚顺3个县的村镇。在没有录音机的条件下,他们全凭耳听手记搜集东北民歌数百首、民间舞蹈数十个。周文清组织全团创作力量,经过加工整理,创作出民歌演唱《小看戏》和舞蹈《五子闹学》等。他还为舞蹈创作了舞曲。
1955年,周文清组织全团创作了民歌独唱《小看戏》、舞蹈《彩球舞》,并参加了全国音乐舞蹈汇演。民歌《小看戏》在全国传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参演代表,并合影留念。汇演后,他又组织力量从全国各地学习一批民族民间歌舞节目,如东北大秧歌、满族舞蹈《单鼓舞》、河北舞蹈《跑驴》、山东吕剧《井台会》、豫剧《拷红》、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等,又排练了儿童歌舞剧《幸福山》《马兰花》,使抚顺市歌舞事业发展进人了黄金时代。
1956年,周文清被调到抚顺市文化局戏曲剧目工作组,从事戏曲音乐创作与研究工作。他长时间地深入有关的戏曲剧团,很快地熟练掌握了板腔变化体与曲牌联缀体的唱腔、曲牌结构、戏曲音乐作曲技巧,并为抚顺市京剧团、评剧团演出的新创剧目《巧媳妇》、《蔡文姬》谱写了幕前曲、间奏曲和尾声音乐等。这一音乐形式的运用,使戏曲新编剧目的主题再现、舞台氛围、音乐形象得到渲染和加强。演出过程中,令观众觉得耳目一新。
1959年,抚顺市歌舞团第二次建团,周文清担任艺术室主任、乐队指挥兼作曲。在全国开展学习安业民英雄事迹时,他与剧作者刘汉、麻浩等人仅用1个月就创作出六场歌剧《安业民》。演出中他亲自参加乐队指挥(该剧本于1960年由抚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抚顺市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本市剧作者、曲作者原创的第一部大型歌剧。六场歌剧《安业民》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英雄的解放军海防炮兵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该剧音乐风格清新,唱段以东北民间音乐为基调,对安业民重点唱段的咏叹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给演员以发挥声乐艺术的余地,同时又使人物处于戏剧冲突最尖锐的地方,因而能使剧情发展与音乐动向同时推向高潮。在数十场的演出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抚顺人民广播电台又多次播放演出实况录音,推动了抚顺人民学习英雄安业民事绩的群众活动。同时初步培养了一支演出歌剧的演员队伍和全市第一个乐器色彩丰富,由吹、打、弹、拉4大类乐器综合组成的、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接收抚顺煤矿的功臣吴葆民
- 下一篇:清原县解放后首任政府县长任之平
相关文章
-
10-01“一五”时期抚顺的八项国家重点工程
-
10-27满族的育儿习俗
-
09-20谈日伪时期抚顺炭矿所的档案工作
-
09-20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
-
07-20御路歌谣之《满族与狗》
-
06-01组图:日伪统治时期的抚顺儿童
-
05-31清原县解放后首任政府县长任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