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柳条边,大清王朝的败笔(3)

2012-09-05 19:38 抚顺新闻网 马业文 2351
柳条边从修筑到废弃,折射出它的始作俑者们,刚刚从深山里走出来,虽然君临天下,但骨子里还深深地打着奴隶主和部落酋长的烙印,狭隘、自私、偏执、短视,缺一点海纳百川的包容,少一些高瞻远瞩的睿智。柳条边,没法和长城相比。长城是防卫外敌入侵,且留下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而柳条边是清代版的“画地为牢”,制造的是分裂,留下的是破坏植被的疤痕

 

老边保家新边保财

 

      清朝这几个还不算昏庸的皇帝,下这么大的力气,搞这么大的工程,目的何在呢?它修筑于国之腹地,显然没有抵御外敌的功能。史家说:“清初修筑柳条边的目的,是为保护‘龙兴之地’,防止满族汉化,独占东北特产”。

 

      先说老边,它西接长城,东南连接黄海、渤海,正好形成一个巨型的篱笆围墙。圈里是“边内”、或称“边里”,包括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地区。它把满族祖宗发祥之地的建州女真地区、圣地赫图阿拉、盛京沈阳,及他们祖先的沈阳故宫、永陵、福陵、昭陵,与“边外”隔离开来,封锁起来,保护起来。南防汉人,西防蒙古人,北防建州以外的其他部落的满族。

 

      再说后来修筑的新边,又把人所共知的许多贵重特产,如人参、貂皮、鹿茸、东珠、海东青(雕)、水獭、鲟鱼、鳇鱼、松籽、榛子等等的长白山区,圈了起来。防止蒙古族游牧业向东扩展,禁止长白山区以外的人进山。只准自己的“打牲乌拉”,“夏采珠、捕鱼,秋采参,冬猎貂鼠”。明显地与民夺利,霸占资源。

 

绕雷区百姓叫苦不迭

 

      对于老百姓来说,柳条边就是红线,就是雷区,不经边门,穿越就是犯法,要受到严惩。康熙十二年题准:“凡在禁河(区)内采捕蛤蜊及采蜂蜜,捕水獭、采东珠者,照偷采人参例,为首者拟绞监候,为从者枷两月,鞭一百”。如“雇人偷刨人参”,“不分旗、民,俱发云南等省从军”。“只身潜往偷刨者,得参一两以下,杖60,徒一年;至五两者,杖100,流3000里;为从者未得参,各减一等”。“将本人印票卖他人者,买卖之人各枷两月,鞭100”。

 

      边门衙门设苏喇章京一人,笔贴式一人,披甲(八旗兵)10名。管理出入通行事务。衙门内摆着大眼枷、黑红棒和皮鞭子,是管来往行人的。

 

      边台设千总三四人,台丁150-200人,负责巡视、维护。据《奉天通志》记载:“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充当苦役”,这些苦役就是台丁,他们春夏修壕补边,10月开始向朝廷贡奉山货。

 

      谁想穿越柳条边,必须持有所在地区衙门发给的“印票”(通行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边门,登记后方可通过。出入边门的车马是要收税的,出200文,进400文。甚至连死人出葬通过,也要纳税。比现代出国还要难。

 

        柳条边堵死了挖参、猎茸、采集山货的谋生之路,更给沿边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比如辽北的昌图地区,那时尚未设县,办事、购物习惯去开原。筑起柳条边(老边)后,不能直行,西绕法库门须行230里,东绕威远堡门,也得多走几十里路。而新边修成后,东绕的路干脆被堵死了,去一次开原,多走几百里,老百姓叫苦不迭。盛京将军富俊,为此上奏朝廷,请示再开一个边门。然而,不但没被核准,反倒挨了嘉庆皇帝一顿痛批:“边门申画界限,定制已久,岂有因一二处民人行走迂绕,即议增设之理! ”

 

大清皇帝的自我欣赏

 

      史载,康熙三次、乾隆四次“东巡”,到东北来祭祖或巡视。每次都驻足柳条边上,品味祖先的杰作,作诗以吟咏。

 

      1682年,康熙第二次东巡,路过柳条边,诗兴大发。挥笔写七绝《柳条边望月》一首: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够美了。

 

      乾隆1743年首次东巡,从东段英额门过柳条边,便写下《入英峨门》七律:“霓旌摇曳晓曦明,故国人人喜气迎。三月关山征辔远,而今屈指到兴京。区别只用柳条边,堪作金汤巩万年。不是秦皇关竟海,空留遗迹障幽燕。”

 

      一个是自恋,给自己脸上贴金;一个像王婆叫卖苦瓜。

 

闯关东大潮冲垮柳条边

 

      顺治十年,老边还没修成,官方就发觉辽河东西之腹地“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关东特产固然重要,而黎民百姓、包括大清皇帝都得吃粮食啊!那高粱大豆也不能没有啊,黑土地得要人去种啊!于是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以给地、给口粮、给种子、给耕牛,招民多了给官为条件,以招人来关东……如浙江义乌人陈达德,顺治十一年招徕民户140家,被授予辽阳知县。一方面封禁,一方面招人,用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脸!

 

      乾隆五十七年,直隶、山东大旱,大批逃荒灾民被堵,聚集山海关,颇有闹事的苗头。乾隆赶紧传谕,“又何必查验禁止”,允许灾民出关进入关东禁区,给政策放宽开了个头。史家称之为“弛禁”。以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二年、五年、六年连续发大水,这条弛禁令,延续施行了11年。

 

      随之而来的是闯关东大潮,断断续续约250万人,从海上、陆上涌入关东禁地。

 

      同时,盗挖盗采的潜流,时时渗透着本就松疏的柳条边。《柳边纪略》记载,“走山者(指盗采人参者)众多,岁不下万余人”。史家说:“清朝中期,偷采人参者每年也有3万到4万人”。

 

      嘉庆五年以后,清政府在吉林新边以外设立了一个长春厅,把新边边外的长春连同下面好大一块垦田区域,归吉林将军管辖。嘉庆十一年,同样在新边外设立了一个昌图厅,归奉天将军跨边管辖。这是官方首先在柳条边上开了口子。

 

      柳条边的实际作用,已经弱化得形同虚设了。

(马业文)

标签:柳条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