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会上张秀英见到了毛主席
说起当年的事,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张秀英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见习记者王晓垚 摄)
5月30日,记者走进81岁高龄的张秀英老人家中。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屋内,老人倚窗翻看着当年的劳模纪念刊。时隔61年,当年的奖章旧了,当年的纪念刊也已经泛黄,可张秀英老人身上那股精气神一直都未曾改变。谈起当年的事,张秀英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泽。一位影响她到如今的老师、一次让她记到如今的工作失误,特别是一句激励她到如今的话……当年的种种都在张秀英老人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印记。她总挂在嘴边的那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句感恩的话,更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次失误 愧疚至今
1930年,张秀英出生在辽阳农村的一户农家,家境很困难。1946年,在同学的介绍下,张秀英来到抚顺矿务局高级护产学校半工半读。1948年10月末,抚顺解放,与此同时,张秀英也毕业了,正式成为抚顺矿务局医院的一名助产士。
毕萃新医生和顾医生成为张秀英的老师,她们手把手地将接生技术教给张秀英。两位老师的认真、负责,张秀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两位老师特别告诉张秀英,一定要尽己所能减轻孕妇生产的痛苦,助产士可以做到不让孕妇生产时会阴部撕裂。这些话,张秀英记了一辈子。“那时候,每次给孕妇接生完,我们的手腕都要疼上两三天。”让每名孕妇都顺利地生产,不受伤,一直是张秀英和她的同事们坚持的原则。每次接生,张秀英和同事都必须在产妇的会阴周围敷热毛巾,舒缓皮肤,有时需要坚持几个小时。因为当时助产士紧缺,大多数时间,都是张秀英一个人接生,给产妇热敷过程中,丝毫不敢溜号,只是偶尔将手伸在空中放松一两分钟,再继续。而水温需要控制在不烫手的温度,忙不过来时,她常常要喊别人过来帮个忙。
她一直全身心地为产妇接生,可有一次一个突发事情让她疏忽了,让她记了一辈子。
“那天全怪我,我对不起那个产妇呀。我正接生呢,有个医生来问我点儿事,我抬头跟她说话,没曾想就这么会儿工夫,孩子脑袋就出来了,我的手劲没那么大,结果产妇会阴撕裂,缝了两针。”看着产妇的伤口,张秀英疼在心里,一边给产妇缝针一边哭。她反复责怪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这一愧疚一直留在心里,直到今天。
从那以后,张秀英打起十二万分的小心,而这一次失误也成了她近40年担任助产士中惟一的一次。
张秀英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病人,更深深地爱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因为工作出色,张秀英很快入了党,被提拔为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1953年,22岁的张秀英调任抚顺矿务局医院工会主席。半年后,张秀英又被调到抚顺矿务局机关党委组织部任副部长。小小的年纪,职务一升再升,张秀英成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然而,虽然机关工作不如一线繁忙,张秀英却不觉得轻松,“还是医疗一线更适合我,可以发挥我的特长。”思前想后,张秀英向时任抚顺矿务局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殷德贤提出请求,要求回到医院继续从事护理工作。殷德贤听后反复劝说她,党组织培养她不容易,不懂的地方可以慢慢学习。但张秀英并未动摇自己回到一线的决心,她又找到时任市委组织部部长的王怀义,向他表达回到她所热爱的医疗一线的决心:“哪儿都行,只要是医疗一线就可以。”一次请求不行,就两次,张秀英一再坚持,最终,领导同意张秀英重新回到抚顺矿务局医院妇产科。看到张秀英从领导职位上回到一线,有人说她傻,可张秀英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组织培养自己也是要发挥党员的作用,在适合的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 张倩)
上一页 1 |
- 上一篇:【记 忆】徐永军:魂牵梦绕母亲河
- 下一篇:谭君哲:“我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相关文章
-
03-26不散的“雁群”
-
03-25抚顺劳动公园,永远的依恋
-
03-24王尧:流金岁月里的前苏联歌曲
-
03-24王维俊:村里有个姑娘二珍子
-
03-24抚顺新増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03-24王尧: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
03-241980年抚顺调整串休和上下班时间
-
03-23满族的萨满教变迁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