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老红军张泉忆峥嵘岁月

2012-09-05 19:38 抚顺新闻网 7510
老红军张泉忆峥嵘岁月:山坳里的入党宣誓终生难忘近照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记者采访了一位老人,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的精神矍铄,他就是老红军张泉。张泉出生在安徽经寨县,受其父亲和哥哥的影...

老红军张泉忆峥嵘岁月:

山坳里的入党宣誓终生难忘

老红军张泉忆峥嵘岁月 图1

近照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记者采访了一位老人,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的精神矍铄,他就是老红军张泉。张泉出生在安徽经寨县,受其父亲和哥哥的影响,1931年1月,12岁的张泉参加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在几十年的革命战争岁月里,身经百战的张泉曾14次负伤,身上留下了24个枪眼,他左手四个手指被日本侵略者的机枪子弹扫掉,至今只留下一个大拇指,他曾带领120多人的一个连,同300多名日本侵略者殊死战斗,并最后战胜了敌人;而他的祖母、父母亲、哥哥等10位亲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人陷入了沉思……随后,老人为记者讲述了惊心动白圣魄的军旅岁月和终生难忘的入党时刻。

    草地:

    喝水都能死人的“鬼地方”

    屋子里洒满了阳光,照在了张泉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老人靠在沙发上若有所思,其实许多战士并不是在作战时牺牲的。而是被草地夺去了生命。长征时,张泉跟随部队两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许多同志不是倒在战场上,而是牺牲在艰难的行军路上。

    1935年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后,开始穿越草地。一望无际的泥沼,到处是积满污水的烂泥潭,人走在上面如同踩在松软的棉花上,稍有不慎踏进了泥沼,就可能被呑没。刚穿越草地时,由于不了解地形,前面的战士被泥沼吞噬了,旁边的战士伸手去救人,结果也被拉入了泥沼中,不见了踪影。后来有战士想到了用枪架在草地的石块间,挽救了不少战友的生命。草地,因其诡异多变,被红军战士们称为“鬼地方”,有时哪怕喝口水都会牺牲。有些口渴得不行的红军战士,喝了水以后肚子痛如刀绞,顷刻就倒在地上牺牲了;前面的部队把能吃的野菜都挖光了,后面的部队只能挖草根充饥,许多战士因吃到了有毒的草牺牲了。

    有一次,连长走到张泉身边问:“小鬼,这一路你吃什么了,喝什么了?”“有蛤蟆的泥汤子水,还有被虫子吃过的草。”张泉的一句话,让连长明白了,泥汤子里经常会蹦出蛤蟆,连蛤蟆都能喝的水,人喝了当然没事儿了,草上的虫子也一样啊。另外,每个连队都要安排三名战士试吃野菜,明知道试吃野菜有生命危险,可是战士们却争先恐后,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战友们生存的希望。
“我很庆幸自己活了下来,那些战友们从我身边倒下了,却再也没能醒过来。”老人动情地说。

    雪山:

    “翻越夹金山,只有哑巴能下山”

    走出草地后,部队又开始翻越夹金山、党岭山、岷山。此时,已是四五月间,山上的积雪尚未消融。“夹金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上去头顶天,只有哑巴能下山。”在当地老百姓间相传着这样的一段民谣。

    “越往上走,路越险,人也越头昏,空气稀薄呀。”张泉老人回忆着。拂晓,战士们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喝下能够找到的一切生热的东西,烈酒、姜汤、辣椒汤,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穿过刺骨的晨雾,向山顶爬去。由于夹金山海拔高,空气稀薄,战士们在先进的过程中没有一句交流的话语,有的战士蹲下去喝水,但是一旦蹲下去,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时而会有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时而又是艳阳高照。陡峭的山间只有一条小路,抬头向上看是云雾缭绕的山顶,往下看则是万丈深渊。“好多战士,就因为向下看了一眼,而跌入了山底。”张泉老人念叨着,“我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山坳里的宣誓: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1936年10月,张泉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历时一年半,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历经艰苦曲折,与中央红军在陕北会师,结束长征。1937年,张泉随部队挺进苏皖地区编入新四军,投入抗日战场。1938年4月,19岁的张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辈子的荣耀,但这在当时,却是一个不能与人分享的秘密。1938年3月的一天,连队的指导员秘密地将张泉叫到外面,指导员示意张泉不要做声。 一路上指导员径直往前走,张泉在后面跟着。趟过一条小河,在一片苞米地,指导员对张泉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指导员低声部张泉:“你能吃苦吗?”张泉点了点头。“除了吃苦你还能干什么?”张泉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打敌人,狠狠地打。”当指导员追问张泉怕不怕牺牲时,张泉很肯定地告诉指导员“不怕”。时隔73年,张泉老人对指导员的谈话内容依然记得那么清晰。

    第一次正式谈话后,张泉便向组织秘密地递交了第一份思想汇报。“思想汇报是指导员给我写的。”张泉从老百姓家要了两张草纸,由于不会写字,张泉口述思想汇报内容指导员代替书写。“你的情况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做你的入党介绍人,你要做的只是一件事情就是宣誓。”指导员的房间里,两个人秘密地交谈着。

    “在部队里,我不知道谁是党员,身份都是保密的。”张泉老人说,只有同在一个党支部的党员才知道对方的政治身份。1938年3月,指导员最后一次找到张泉,做入党前的最后一次谈话。在当时,入党的考核内容包括战场上的英勇善战,,生活中关心战友,还有在战士口中传诵的“三不开口”,即看到年长的,不叫大爷大娘不开口;看到青壮年,不叫大哥大嫂开口;看到年幼的,不叫弟弟妹妹不开口。“那个时候,我们和当地百姓亲如一家人。”张泉老人说,每当看到老百姓家水缸里没有水了,大家都会主动挑起水桶去拎水。

    张泉生活中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次战斗中的表现指导员都看在眼里。3月份的谈话后,张泉等待着宣誓入党的那一天。而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入党也是秘密进行的。1938年4月的一天,19岁的张泉在指导员秘密的引导下,在安徽省一个叫大马场的山坳里,指导员将一张毛主席头像挂在石壁上,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张泉等五人在毛主席头像前,举起了右手,庄严宣誓。
92岁的张泉老人,在回忆到入党宣誓那一刻依然那么激动,他挺起身板儿,将右手举起,重温了73年前那庄严的一刻:“我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老人的声音仍然是那么有力,那么铿锵,那么让人奋发!

    采访手记

    作为一名“80后”记者,我有幸采访了老红军-张泉。接到采访任务时,我既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70多年前,英勇的红军战士历尽困苦艰险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而赋予他们力量的就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

    张泉老人已经92岁高龄了,而记者只是个刚刚步入社会的“80后”,对于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记者来说,“红军”、“长征”是停留在历史课本里的概念。

    “穿单衣真的能过雪山吗?”“皮带真的能吃吗?”这是我在采访前的疑问。70多年前的长征,在我的脑海中是模糊的,带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和70多年前比自己更年轻的张泉老人,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是我的问题触动了老人深处的记忆,眼前的张泉猛地抬起头,“只要有一口气,爬都要爬出草地。”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眼里闪烁着泪花。

    当张泉老人拿出旧照片时,我注意到他的左手手指残缺,他说,在右臂现在仍有一颗子弹没有取出,留在了骨头里。随后,老人将照片夹在手掌中,伴着沉重的呼吸声,照片在不停地抖动着,“仅一条左臂就受过四次伤,这张照片就是我左手负伤后拍下的。”

    采访结束后,我却陷入了老人的故事中,品尝着心灵被炮火燃烧的滋味,一时间,仿佛远处青山还透着炮火的暗红,耳畔隐隐传来接杀的嘶喊……

    一次次的绝地重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英勇的红军战士不仅谱写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地伟大史诗,而且筑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在长征路上,随时上演着生离死别,不时地震撼着战士们的心灵。召集,让张泉老人铭记在心的是过草地、翻雪山的艰难经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所磨炼出的顽强意志,为红军艰苦征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只有伟大精神铸就的灵魂,才能与时空并存!

(王禹文/王俊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