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王连仲自传(28)亲自赴京到人民日报社送稿

2012-09-30 11:15 抚顺广播电视报 王连仲 830
过去,每写完一篇稿件,往信封里一装,写上“某某新闻单位收”,甚至不用粘贴邮票,塞进邮筒就算万事大吉了。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却兴起了一股“送稿热”。所谓送稿,就是作者本人亲自到新闻单位,与有关编辑直接见面...

王连仲自传《我的人生之旅》之二十八

亲自赴京到人民日报社送稿

    过去,每写完一篇稿件,往信封里一装,写上“某某新闻单位收”,甚至不用粘贴邮票,塞进邮筒就算万事大吉了。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却兴起了一股“送稿热”。所谓送稿,就是作者本人亲自到新闻单位,与有关编辑直接见面,聆听对这篇稿件的意见。抚顺日报和抚顺电台自不必说,我每隔三差五便把稿件送到总编室和记者部。与编采人员频繁接触,对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确实大有好处。我的稿件采用率有了很大提升,每个月都有六七篇发表在各家新闻媒体上。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省城沈阳也成为我逐渐经常光顾的地方。我每当写出一篇稿件,觉得比较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就工工整整地腾写在稿纸上,然后直接送到辽宁日报和辽宁电台。一些稿件陆续被采用了,于是我的积极性也越发高涨起来了。1974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采写一篇《抚顺市红砖一厂党委一二把手带动‘一班人’,坚持结合实践看书学习,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消息。我认为这篇稿件很有份量,便直接来到辽宁日报总编室。年近六旬的老编辑赵绪接过稿件反复看了几遍,然后又与有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他打完一个电话,递给我一本稿纸,说:“这篇稿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你到太原街附近的东北旅社208房间,按照要求仔细修改一下,明天早晨8点准时交卷。”他就如何修改的细节,言简意明地交待了几句,我就匆匆地赶到了东北旅社,一走进房间,便坐在一张桌子前,铺开稿纸开始修改起来。仅用一个多小时,便完成了任务。第二天一早,我来到辽宁日报总编室,老赵看完修改后的稿件,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修改得很对路!”仅隔一天,这篇稿件便在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接着,新华社发了通稿,《光明日报》也在头版头条予以转载。
 
    时间流逝到1976年7月的一天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文清,来到抚顺采访,经过市委宣传部的推荐,直接走进了红砖一厂,了解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工人群众的情况。陈文清听完党委书记尹清祚的有关介绍,当即把写作任务交给了我,并且提出要求:“全篇3000字左右,文风力求朴实,明天中午交稿。”我稍微考虑了一会儿,对他信誓旦旦地说:“今天下午两点钟保证交卷!”我中午饭也顾不得吃,由于对整个工厂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可以说一挥而就。当我把这篇为党委书记尹清祚代写的文章交给陈文清的时候,他非常惊讶地说:“真想不到,写得又快又好,完全符合要求!”当即,我们一行驱车直奔抚顺电台,非常顺利地给尹清祚录了音。临别,陈文清悄悄地提醒我,这篇稿件送给《人民日报》,十拿九稳能够发表。时过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利用将近20分钟时间,播放了尹清祚的录音讲话。一位在南也门出差的市建材局领导,收听到这个专题节目,特意从国外挂来电话,表示由衷地欣慰和热烈地祝贺。
 
    我把这篇文章仔仔细细地进行了一番修改,并且经过反复斟酌,拟定了《永远与工人“三同”》的标题,然后找人打了字,油印了两份,先后送到抚顺市建材局、市委宣传部审查、盖章。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便买了一张特快车票,乘坐火车直达首都北京。翌日清晨,我来到王府井大街人民日报社的门前,默默地站立了很久,思绪一下回到了17年前。那是1959年9月,我作为一个流浪者,第一次赴京参观国庆大典。我曾经多次在这里踯躅徘徊,心里充满了惆怅和伤感,对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抱有一种非常渺茫的幻想。时至今日,我终于以一个通讯员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走进北京,来到了中国新闻舆论界的最高殿堂,送交一份人生的答卷。这怎能不叫我感慨万分呢!
 
    我走进人民日报社收发室,这间房屋不算十分宽敞,设施也很陈旧,但却给人以庄重高雅之感。接待人员很是客气,简单地翻看了稿件,便操起电话为我联系。我趁此机会浏览一下,办公桌上玻璃板压着的一份编采人员名单,其中不少是新闻界的知名人士。不一会儿,一位年约四十七八岁的孙姓女编辑走了进来。她主动与我亲切握手,略微寒喧了几句,便坐下来非常仔细地审阅了这篇稿件。她面带微笑和蔼地说:“这篇东西写得不错,你先在我们的招待所住两天,星期四你来找我。”我毕恭毕敬地说:“我是一家企业的通讯员,请多提宝贵意见!我的姑姑住在北京,就不给您添麻烦了。”时隔两天,我准时来到了人民日报社收发室,很快便见到了那位孙姓女编辑。她一锤定音地说:“这篇稿件经过研究决定发表,你可以回去了。”接着,她又十分诚恳地问道:“你在北京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千万不要客气啊!”我紧紧地握着她的手,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
 
    我回到辽宁抚顺,回到红砖一厂,回到工作岗位。我天天盼,夜夜盼,简直望眼欲穿,多么期盼我采写的稿件,能够在党中央机关报上发表啊!1976年8月10日,飘散着油墨芳香的人民日报,被厂守卫室的小李送到我的办公桌上。我从第一版看到第二版,又从第二版看到第三版,终于看见了在第三版以重要的位置,通栏的版面,醒目的标题,发表了我为抚顺市红砖一厂党委书记尹清祚代写的文章《永远与工人“三同”》,全文2800多字,在全市企业界和新闻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从此,我更加坚定和充满信心,沿着新闻报道这条广阔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连仲专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连仲  我的人生之旅  自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