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的缘起与扩延
由于这几个月我写了十几篇与抚顺地名有关的拙文,承蒙《晚报》不弃,得以发表,所以,最近与朋友相聚时,总有人要跟我聊聊与地名有关的一些问题。一次酒后聊天,一位老友突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曹!在抚顺市的所有地名中,哪一个地名的重复使用率最高?”我当时有点发懵,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时他哈哈大笑,说:“亏你还在东洲区(当时叫露天区)工作过,这个地名就是‘东洲’啊!”“为什么?”我有些不解地问。他说:“我给你数数带‘东洲’的地名有多少吧:大东洲、小东洲、东洲岭、东洲河、、东洲街道、东洲大街、东洲北街、东洲桥、还有东洲区,不少吧!”
听朋友这样一说,尽管我还不清楚他说的对不对,但是我觉得“东洲”这个地名还是值得一议的。
我记得在1995年12月首版的《抚顺县志》“建置?小东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东乡驻地小东村,村北2公里的大东洲村,是唐代‘东洲城’、明代‘东洲堡’故地”。我当时就认为在这句话中,有二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唐代在抚顺及周围地区建过“东洲城”;二是,明代成化年间始建“东州堡”,但不是“东洲堡”,而且在明代“东州”从来没有被写成过“东洲”。很显然,要研究现在的地名“东洲”的历史,还要从明代辽东东部边墙上的“东州堡”谈起。
明代,为了划定汉、蒙、女真等族的主要居住区域,防止蒙古、女真等部对辽东腹地的骚扰,修筑了一条西起山海关下之铁场堡,东至鸭绿江畔的江沿台堡全长一千多公里的辽东边墙。辽东边墙是在辽东都司各卫所外围修筑的一个庞大的防御工事,属于明代万里长城的东段。
整个辽东边墙以开原为分界点,分成东西两大段。西段边墙主要用于防御兀良哈、鞑靼等蒙古部落。东段边墙大部分修筑于明天顺、成化年间,部分建于嘉靖年间,主要用于防御建州、海西等女真部落。
正统初年,建州女真进入苏子河流域后,松花江中下游的海西女真亦逐渐南迁。从此以后,女真各部与明朝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他们对辽东地区的侵扰也越来越频繁。天顺五年(1461年),明朝在一次征讨建州女真的战争后,开始修筑从开原到抚顺方向的东段边墙。成化三年(1467年)建州、海西女真侵扰辽东连月不绝,于是,明军再启征讨建州的丁亥之役。第二年,明军班师后,开始筹划继续由抚顺向南至叆阳堡修筑边墙城堡。
据《辽东志》卷七韩斌《辽东防守规画》记载:“越戊子(即成化四年),斌任副总兵,献防守规画,为堡守之。自抚顺而南四十里,设东州堡;东州之南三十里,设马根单堡;马根之南九十里,设清河堡;清河之南七十里,设碱场堡;碱场之南一百二十里,设叆阳堡,烽堠相望,远近应援,拓地千里焉”。辽东副总兵韩斌提出的这个规画,大约在成化六年(1470年)以前得以全部实现。这也是“东州”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史料中。
《辽东志》卷三《兵食》记载:建成后的东州堡,驻有“官军五百二十六员名”,下辖“浑河空、浑河口敦、塔儿山墩”等共18个墩台。当时,北起东州堡、南至孤山堡共用7个边堡,全部归清河堡地方管辖。在这些边堡的东面有一条长达17486丈长的边墙,其中包括山险墙8492丈、木柞墙7744丈、木板墙800丈。
这样的东州堡存世了大约150多年,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崛起,明代的辽东边墙及其边堡逐渐颓废破败。1618年4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起兵征明。15日,努尔哈赤率兵围攻抚顺城,守将李永芳投降。与此同时,八旗兵还攻取了东州、马根丹二城及小堡、台、庄五百余处,俘获人畜30多万。第二天,努尔哈赤遣兵四千拆毁了抚顺城。从此以后,东州城也进入了它城毁人亡的历史时期。
在经历了清朝前期辽东地区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的历史时期以后,从乾隆朝开始,来至山东、河北闯关东的汉人逐渐增加,特别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了抚顺城以后,抚顺地区的人口明显增多,一些荒废的城堡旧址开始有人定居。从此以后,东州作为一个村寨逐渐重现生机,随着人口的增加,一部分移民的后代为了生活和耕种的方便,在东州村附近再建房安家,于是就有了大、小两个东州村。
据《抚顺县志略》“村屯户口表”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东州村有居民120户,共816人;而小东州村仅有29户,158人。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新编的《抚顺县志稿》记载:大东州作为主村已有185户、1837人,小东州有63户、522人。
在大、小东州村的东侧有一条河,由于它发源于马郡丹(亦称马根丹,今称马郡)附近,故曾称其为马郡丹河。但是,随着大、小东州村人口的不断增加,成为了河边的主要居民村,人们遂逐渐将这条河改称为东州河(但也有人仍称其上游为马郡丹河)。在人们的口语中,“东州”与“东洲”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宣统三年编写《抚顺县志略》时,作者为了使发音相同的村名与河名在书面上有所区别,遂将村名的“州”字加了“水旁”变成“洲”字,来作为这条河的河名。这就是“东州”变成“东洲”之始,也是“东洲”作为地名第一次载入史册。同时,为了与大、小东州村有所区别,还将东州村西1、8公里的山岭命名为东洲岭,将东州村附近的明代东州堡古城遗址记为东洲城。
在宣统三年(1911年)的《抚顺县志略》和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抚顺县志稿》中,都记载东洲河是在“打莺嘴子屯”入浑河。所谓“打莺嘴子”,后称为“搭连嘴子”,即今日的搭连。它位于东洲河入浑河口前端的西侧。而其东侧,至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在东洲河入浑河口的东侧仅有小夹邦村和阿金沟等少量民居。根本还没有以“东洲”作为地名的居民住地。
1941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工生产页岩原油,进一步掠夺抚顺的资源,开始兴建东制油厂(石油二厂的前身),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共生产页岩原油5万吨。1946年国民党统治抚顺后,东制油厂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厂区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尽管如此,但是出于对劳工的需求,四十年代一些劳工逐渐携家口来到距东制油厂较近的东洲河东侧定居下来,使这里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由于该村紧靠东洲河,于是人们就称其为东洲村。
全国解放初期,东洲村归东安区管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我市的石油、煤炭、机械、水利等企业得到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发展,东洲村也得到了快速的扩展,人口不断增加,不久即由村改为了市辖的街道。1956年,经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消了东安区,成立了以东洲命名的东洲区。当时,抚顺市区辖新抚、望花、露天、东洲、河北5个区。1957年12月将东洲区改称为露天区。原露天区建制撤销,新成立章党区。1960年到1978年期间东洲街道办事处曾改名为东洲城市人民公社。1999年露天区政府从新屯迁到了搭连,同时又将区名改回为东洲区。
至此,由530年前修建的东州堡而产生的地名“东州”,已经完全被“东洲”所代替了。就连大东、小东村的村民在书写村名的全称时,也会写上“大东洲”和“小东洲”。
《抚顺县志略》
曹德全先生
曹德全(1946-2021),吉林通化人,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9年分配到辽宁省桓仁县新华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入抚顺纺织局。曾任抚顺市经委处长、露天区(今东洲区)副区长、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东北民族史以及抚顺地方史。取得许多重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抚顺史研究》(合著)《抚顺通史》(合著)《抚顺编年史》(合著)《抚顺百科大事典》(合著)《抚顺历史的误区》《抚顺历史之谜》《高句丽史探微》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特别是在高句丽历史和清前史研究领域建树颇深,在东北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
曹德全先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他论述的“高句丽名称辨疑”“高句丽与高丽”“论高夷”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 上一篇:日军“慰安妇”朴来顺在抚顺的日子
- 下一篇:肃慎与楛矢石砮(二)
相关文章
-
03-01老班长长贵的浓浓同学情
-
03-01张敬红:难忘老房东黄叔黄婶
-
02-25千金山前的大悲寺
-
02-232007年抚顺南杂木发现一处石棚墓地
-
02-22抚顺市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02-21邦立重机,是否还记得抚顺的贡献?
-
02-19盘点参加冬奥会的抚顺人:1984年首次亮相赛场
-
02-17抚顺家乡山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