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著名诗人郭小川的诗作《两都颂》
昨天,在抚顺旧书摊上,欣喜地发现一本我国著名诗人郭小川的《两都颂》。激动的手摊开诗集大作,那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读起来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抚顺已没有了昨天的模样,但是在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依旧能够清晰的看到抚顺昨天的辉煌,以及当年抚顺前辈们火一样的生命激情!
1961年春天,郭小川来到了煤都抚顺和钢都鞍山。那时,困难时期还没有过去,两都工人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英雄气概和煤浪钢花的沸腾景象,深深地感染着诗人的心。他在抚顺只住了短短的十天,十天煤都之行,他写下了一系列反映煤矿生活的精彩篇章,共十首,长达1100余行。
十天,十首,1100余行,从这几个简单的数字里,我确实感到了诗人如火的激情和思想深刻、诗艺精湛的基本功。3月6日至7日,诗人写下那组诗的最后一首诗《别煤都》。他借这首诗强烈抒发了内心的感慨,不断地自问:
“你那狭窄的胸襟/能够包容几块发光的矿石?”
“从这热和力的源泉里,/你究竟带走了多少热和力”。
“你用什么来确凿地证明,/曾经是来过煤都的战士?”
情真意切,让人一唱三叹。十首反映煤矿的优秀诗作,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不久就出版了访问两都的诗集《两都颂》。
郭小川(1919——1976),我国文学界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原名郭恩大,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幼年在家乡读书,随父读过两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进攻热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语:吉祥),考入官费的北平蒙藏学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5年夏,取名郭伟倜,考入该校高级师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风,考入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到达太原,同年9月20日报名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师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随中国作家协会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6年10月18日,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不幸逝世,终年57周岁。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卓然图书馆凉了卓然先生的心
- 下一篇:抚顺村民多数不记得60年前美国撒布细菌毒虫
相关文章
-
08-211958年9月2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抚顺
-
10-01“一五”时期抚顺的八项国家重点工程
-
01-24雪林
-
01-23高凤林:我参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故事
-
01-23我参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故事(续)
-
01-02张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