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当代人物

当代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颖敏:我还要搞科研(2)

2012-11-09 17:54 百度 不明 1951
戚颖敏,原名戚务贵,1929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36年他入威海清泉小学读书,1943年进入威海育华中学,1947年入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解放后考入青岛礼贤中学。于1950年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他被派...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颖敏:我还要搞科研 图1

戚颖敏院士在实验室


  人物轶事:我还要搞科研


  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深造了6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戚颖敏,奉国家之命前来抚顺煤科院报到,开始实现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之时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为有所成就、业务精通的专家,而且还要成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专家”的诺言。 工作伊始,一项试验新的防灭火技术任务落到戚颖敏的肩上,他带着领导的委托,登上北去的列车,来到北疆著名煤城鹤岗。鹤岗煤矿有多处已封闭的火区,使得大量的煤炭难以开采,也曾引发井下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矿工的伤亡。“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和同行们的一种新的尝试。为了摸清火情,他深入千尺井下钻火区、穿旧巷,升井后常常是一身泥水,一脸煤尘。砌炉子,他同工人一样和泥、搬砖。经过几十天的奋战,炉子砌好,火烧起来,开始把烟——也就是以煤为原料制造出来的仅含有二氧化硫、氢气和微量氧气的惰性气体— —往火区里灌注,使火区降温,氧气降下来,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经过3个月的试验,“炉烟灭火”终于成功了。“炉烟灭火”在当时是矿井防灭火技术的一次新的飞跃。很快,国内一些尚存火区的煤矿纷纷邀请戚颖敏去搞“炉烟灭火”。他和同行们顶着风霜雨雪东南西北不知疲倦地奔波着,黑龙江、辽宁、青海、甘肃、内蒙古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无数个火区被启封,大量优质煤炭起死回生。


  正当戚颖敏全身心地献身煤炭科研事业且初露锋芒之时,“文G” 开始了,他进了“牛棚”。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有些事真叫人哭笑不得。有人认为通风专家砌火炕一定好烧,便强迫这位矿井通风专家砌火炕,结果砌好的火炕却倒烟。戚颖敏因此而遭到了非人的嘲弄。在“牛棚”里,皮鞭不住地抽打他的头,他紧紧抱住头,拼命地喊:“别打我的头,我还要搞科研……”形势刚有好转,这位接受“再教育”的“五七战士”白天到农田里劳动,晚上查找资料,伏案写书。他窗前的灯光常常是通宵达旦。


  春风秋雨,日升月落。1972年,党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戚颖敏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煤科院。当祖国科学的春天来到之时,他用多年心血浇灌的《矿井火灾灾变通风理论及其应用》一书终于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为矿井灭火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是他写给时代的答卷。


  这酒我实在喝不下去了


  1978年4月,全国科技大会刚刚闭幕,戚颖敏赴广西参加会议。会后,他随团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登上游船游览漓江,一路观光,两岸夹翠,秀峰挺拔,山环水绕,美不胜收。戚颖敏很有兴致地买来酒菜,与同行一边小酌一边饱览祖国的秀美风光。突然,游船搁浅,一伙纤夫在岸上一步一叩头地喊号、拉纤,游船一点一点地前行。看着纤夫笨重的劳动,听着撕心裂肺的号子,戚颖敏放下酒杯说:“这酒我实在喝不下去了!”此时,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急需科技来振兴,科技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啊!


  戚颖敏深知,在我国煤矿防灭火科研领域里尚有许多尖端的难题没有攻克,这些难题制约着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也时刻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严守着科学的严肃性,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深入实践,坚持以顽强的毅力攻克一个个科研课题。


  1983年,大同矿区几个煤矿因井下自燃火灾,面临减产煤炭300 万吨的困境,有的矿井还多处涌出一氧化碳。为解决这个问题,煤炭部组织国内专家“会诊”,但因火区情况复杂,没有形成满意的方案,故又决定寻求国际合作伙伴,邀请波兰专家来中国,以“均压灭火技术”合作灭火,并决定调戚颖敏出任中方副组长,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和合作中的具体事宜。接到这项任务,戚颖敏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他很早就构思过的蓝图,这回可算是借到了“东风”。然而,兴奋之余,他又深感忧虑:“均压灭火技术”在像大同几个矿井这样复杂的多煤层发火、相互间影响的条件下从未试验过,成功与失败并存啊。


  “均压灭火技术”是根据空气高压向低压方向流动的规律,通过在采空区高低压两点之间采取均压的方式,使两点之间的压力均衡,空气不再流动,从而减少对采空区煤的供氧量,达到防灭火的目的。戚颖敏同波兰专家来到大同矿区,井上井下反复地查风路,搞测量,查资料,绘制方案。井下有一氧化碳的地方多达几十处,并有积水,时刻会有伤人的危险。尽管如此,年已半百的戚颖敏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出没于禁区。一天,他同几名工人在井下查风路,测风压,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水坑中,越走水越深,他的全身几乎被淹没。巷道里的阴冷、潮湿袭遍他的全身,呼吸倍感困难……升井后,戚颖敏躺在床上输液,矿领导来看望他,并决定待他身体恢复后再下井工作。可戚颖敏挣扎着从床上坐起,坚决地说:工作不能停,明天我继续下井。


  戚颖敏在大同经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为制定均压灭火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项灭火方案经济可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我国属首创。方案实施一年后,火区的火熄灭了。据资料记载,仅大同煤峪口矿就成功地解放了煤炭 40万吨、呆滞煤量150多万吨,至今已安全生产10多年。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给万千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这是用数字无法估量的价值。该技术获得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我国大西北的宁夏、甘肃、新疆有许多煤田露头煤常年自燃。据记载,有的煤田自南宋岳飞大战金兵时,大火即在燃烧,形成了人不可近的“火焰山”。大火吞噬着数以亿吨的煤炭资源,也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身为中国煤炭学会防灭火、降温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戚颖敏,深感责任重大。几十年来,他多次亲临大西北火场考察,与当地有关部门共商灭火大计。1989年10月,戚颖敏赴新疆指导灭火。此时,他已年愈花甲,又患有糖尿病,完全可以在乌鲁木齐市听汇报,遥控指挥。可他偏偏驱车在戈壁滩颠簸了几百公里来到北塔山灭火指挥部。西北的天气温差大,夜间摄氏零下十几度,白天高达20℃~30℃。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戚颖敏深入火区连续工作了12天,提出了炉烟灭火、爆破灭火和水源灭火的综合治理方案。离开北塔山火区,戚颖敏又驱车赶赴大黄山火区。大黄山是座煤山,整个山都被熊熊大火包围着,在这里考察十分危险,不小心就会陷进裂隙,被大火吞噬。戚颖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获取第一手材料后,他会同灭火指挥部拿出了切实可行的灭火方案。一年后,北塔山大火被熄灭;几年后,大黄山的大火也被降服。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