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左卫初址“会宁”说质疑
建州左卫初址“会宁”说质疑
——兼与王钟翰、杨旸先生商榷
王冬芳
建州左卫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年)招抚女真各部,在建州女真人中,继建州卫之后设立的卫,猛哥帖木儿为第一任接受明廷所授都指挥官职的首领。他被努尔哈赤尊为始祖,在辽宁省新宾县永陵有他的衣冠冢,与努尔哈赤的父亲与祖父同享牲祭。
建州左卫并不是一直在新宾县境,而是几经迁徙才到这个地方的。其设卫之初的地址在哪里呢,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作过考证,基本趋同一个位置—会宁,即为图们江畔朝鲜一侧的会宁。
清史专家王钟翰等先生根据朝鲜史料《东国舆地胜览》卷50“会宁都护府”建置沿革条记载:“本高句丽旧地,胡言斡木河(原注:亦云吾音会),本朝太宗朝斡朵里童猛哥帖木儿乘虚人居”。因之,王先生等据此结论说:“可见,建州左卫始设之地为土门江南岸的朝鲜会宁”①。此处所称“土门江”即为今所称图们江。
在研究明初所设卫所地址方面颇见功力的杨旸先生,也考证说:“可见,建州左卫始设之地为图们江畔的会宁”②。他的根据也与王钟翰先生完全相同。
两位专家结论相同,而且同依据朝鲜史料《东国舆地胜览》。笔者原来认为建州左卫初址会宁已成定论,直接使用这个结论毫无疑问。但是当详细通读官书史料《李朝实录》时,问题出来了,令笔者不得不对两位专家的结论提出质疑。
李朝太宗五年即明永乐三年(1405年)五月,《李朝实录》记载明朝使臣前往猛哥帖木儿住地,欲招其进北京朝贡授职,当时猛哥帖木儿婉词拒绝招抚。原因是什么呢?猛哥帖木儿对明朝钦差招抚使说:“当初我与兀狄哈相斗,挈家流移到来本国。今若赴京,虑其兀狄哈等乘间掳掠家小,以快共仇。又滨大海,倭寇来往,以此忧疑未决”。朝鲜使臣李行在北京向明廷也报告了猛哥帖木儿如上婉词,接下来补充说:“照得猛哥帖木儿等始缘兀狄哈侵扰,避地到来本国东北面庆源、镜城地面居住,当差役。因防倭有功,就委镜城等处万户职,经今有年”③。虽然明使臣遭到拒绝,但并没有马上离开这里,一直做工作,半月之后不辱使命的明臣带着猛哥帖木儿一起赴北京受命去了。这一年是建州左卫始设之时是确定无疑的。而这里是今之何处呢?史料中称为庆源、镜城,那么此二城是否为今天的会宁?如果判定为是,则矛盾迭出。
第一,建州左卫初址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是滨海,两次提到滨海与倭寇。猛哥帖木儿因抗倭有功被李朝授以万户职,又因受此恩宠不想再到北京受职。所以滨海是建州左卫初址必不可少的主要条件,而今天的会宁不滨海。
第二,名称不同。猛哥帖木儿在接受招抚前后居地的名称叫“镜城”,不叫会宁。在朝鲜地图上有镜城,且滨海。而会宁城不是滨海城,会宁在史料中出现较晚,在它出现以后仍有镜城,它们不是先后称谓的同一个城。同一个原因,会宁与庆源也非今昔两称的同一个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庆源非今之庆源,猛哥帖木儿时期的庆源也与会宁毫无关系。
第三,称谓上没有联系。李朝称呼女真首领,总要将其与居住地域联在一起,这是当时的习惯。李朝太宗时常称镜城或庆源猛哥贴木儿,而世宗朝则改称“阿木河猛哥帖木儿”。因为于太宗末年猛哥帖木儿率部众迁离此地,又于世宗五年经明朝皇帝批准回到朝鲜地面,“蒙圣旨,许令复还阿木河地面”④。在此用“复还”二字,似应连接镜城,却改为阿木河。笔者认为,无论镜城还是阿木河,对明朝来说都在一个方位上,所以回到阿木河称为“复还”。而且前来接待他的朝鲜官员金光秀为庆源千户,说明庆源是离阿木河最近的边城。“猛哥帖木儿到阿木河见庆源千户金光秀,握手喜曰:不图今日复相见也,专恃殿下之德,率妻子来耳”⑤。从引文来看,尽管庆源、镜城与阿木河相距不远,但毕竟有距离,还是两个地方。对猛哥帖木儿来说是一次迁移,按照李朝称呼女真首领名称时都与所居地域联系在一起的习惯,必然称呼有所改变。从太宗时期的习惯称呼镜城猛哥帖木儿,到世宗时期的习惯称呼阿木河猛哥帖木儿,并且称到最终。会宁一直没有同猛哥帖木儿联系在一起。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吴晗先生谈建州女真问题
- 下一篇:破解女直的真正读音
相关文章
-
02-05王冬芳: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