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庆文集之“琐阳关”考
赵广庆文集之“琐阳关”考
赵广庆
明代抚顺城墙垣遗迹
很久以来,在辽东城乡广泛流传着琐阳关的故事。人们说唐朝大将薛仁贵奉命随驾东征,兵困琐阳关,樊江关守将樊梨花下山解围,徐国公(李世勣)出面作媒,薛家公子薛丁山与樊家小姐樊梨花,在抚顺城内大拜花堂……据说抚顺的东州、会元等地都有樊梨花的点将台。还有人说,樊梨花曾在抚顺的抚西河(寒江)洗过澡。
抚顺城内有没有琐阳关,琐阳是什么意思,本文就这些题作出考究。
探 源
据目前所知,首倡抚顺琐阳关者是日本国厚生省厚生司文化科。早在1926年(日本大政十二年)11月,他们就编篡了《满蒙全书》。在书中第七卷中写道:“抚顺城原称琐阳关,为唐代征高丽后所建造”。此说一出就有人开始采用。1930年8月中华民国国立北京研究院刘鈞仁先生编著《中国地名大辞典》,在“抚顺”条下写道:“唐代高丽建琐阳关。”1938年又有日本人小崎憩兴编《满州国地名大辞典》,在抚顺条中写道:“抚顺,唐征高丽时在此置琐阳关。”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地方史料开始借用此说。有一本书写道:“礼征东,就曾经屯兵于抚顺的琐阳关”。还有一本书写道:“据说原来的新城,就是薛仁贵征东时的琐阳城”。
似乎琐阳关确实在抚顺了。
否 定
日本人的“抚顺锁阳关说”,是游离不定的,矛盾百出的。小崎说:“胥西城(指清代抚顺城—编者按)原为唐征高丽琐阳城(关)”。然而日本厚生省的《满蒙全书》则说:“明洪武二十一年设置千古(户)所和抚顺关,原为高丽琐阳城。”又说:“唐朝的薛仁贵攻克后,改称抚顺城,意为(对高句丽—编者按)安抚归顺…”。
同样是日本人写的书,这琐阳关却始无定所。一会儿出现在清代抚顺城,一会儿出现在明代抚顺城。论点的游离反映着思维的错乱和论者的用心。应该指出《满蒙全书》是当年日本当局对中国的政治宣言,是一部定调的书。它为了解肢我国东北,极力歪曲历史,兜售“满蒙独立论”。妄图证明东北(涵内蒙东四旗)自古以来与中原版图无涉。这种书在政治上是卑劣的,在科学上是荒唐的。
它一方面断定明代抚顺城址为琐阳关所在,当又说:“南门称嘉会门,城内有八旗学堂”,这就把明清两代抚顺城混为一谈。更为奇怪的是把抚顺成修建的时间上延到唐代,移前七百余年,显然这是毫无根据的。
一个薛仁贵又引出了一个新城。因为唐同高句丽之战发生在新城。致于说新城(今高尔山新城)古称锁阳城(关),更是拿不出证据来。唐征高句丽事,具载史书。《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新城咸康元年(335)建”,“五年(339)(前燕王)穆容皝击高句丽后,及新城”。这是《通鉴》中记载的新城最初名称。经今人考证,在此之前的晋武帝咸宁二年(276)高句丽西川王就到了新城。此时就有了新城地名,比《通鉴》记载的时见早59年。此后的南北朝仍城新城。隋朝时因浑河更名贵端水,新城更名为贵端城。《通鉴》卷四三说:“程名振、薛仁贵破高丽后于贵端城赤峰镇而还。”这里提到的是贵端城。而唐平高句丽后在这里置新城州都督府,这里又称新城。可见唐时新城、贵端城两种名称兼用。
上一页 1 |

赵广庆先生
赵广庆(1935-2022),辽宁省阜新县人,蒙古族。曾任抚顺市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抚顺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抚顺市建委编辑室主任,《抚顺年鉴》编辑部主任、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赵广庆先生是抚顺市宣传文化系统有成就的领导人之一,常期以来,他在从事我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抚顺史、清前史、辽东史、东北民族史研究,是知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抚顺通史》《抚顺史略》《抚顺城市建设史》《抚顺史研究》《抚顺百科大事典》《赫图阿拉》等8部专著。编辑出版《当代抚顺》《抚顺年鉴》等11部资料。在抚顺地方史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 上一篇:赵广庆文集之 永安台考
- 下一篇:试论十一世纪前后女真与辽丽宋之关系
相关文章
-
08-211958年9月2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抚顺
-
10-01“一五”时期抚顺的八项国家重点工程
-
04-09大批古生物化石现身抚顺新宾
-
01-24雪林
-
01-23高凤林:我参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故事
-
01-23我参加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故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