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高尔山》之一水背城“千古兴亡多少事”
网站编辑提示:本文选自《高尔山》(原抚顺文化局副局长佟达著),文字校对时可能有疏漏。推荐下载电子版阅读。 点击下载电子版《高尔山》
第二章 一水背城“千古兴亡多少事”
——历史钩沉
高尔山是一座层垒的历史纪年碑。上迄箕子足迹和汉武雄风,下止日俄战争在高尔山古塔留下野蛮的弹痕,上下三千多年,历经商周、燕、秦、两汉、三国曹魏、两晋(前燕、后燕)、南北朝(北魏)、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各代。高尔山在第一个千年目睹了商、燕、秦、汉四代中原文明不断波及浑河的历史;高尔山在第二个千年以新城数百年的存在,成为中原历代中央和地方政权同我国高句丽民族政权长期军事斗争和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第三个千年的辽代在高尔山新城故址上建起了辽寺和辽塔,继之明清建起观音阁,高尔山成为抚顺宗教文化长期存续之地。其中第二个千年是高尔山历史的重头戏,牵系着高句丽民族政权的盛衰兴亡史,军事斗争是这个千年的主题。第三个千年,北方各族此伏彼起,纷纷入主中原,东北成为战略后方,致使高尔山的军事作用淡化,宗教功能凸显。从高尔山上出现新城的近两个千年中,共上演了七幕历史的长剧。剧情线索如下:
第一幕:蚕食玄菟
从公元前37年至公元276年,高句丽政权在浑江、富尔江流域崛起,不断蚕食汉玄菟郡领地,进逼辽东。经过高句丽政权第1代王——第13代王历时313年的渐进渐逼,终于在276年以前推进到抚顺市区,开始了在高尔山上历经很长时间、时断时续建设新城的历史。
第二幕:百年战争
从公元276年至公元406年,历经高句丽政权的第14代——第19代王,共6代王,同两晋时代的前燕和后燕两个鲜卑族政权展开了长达130多年的争霸辽东的战争。在双方你来我往的战争背景下,新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往来反复。至406年,高句丽终于稳住了脚根,实现了完全占有辽东的梦想。高尔山上的新城从此成为高句丽政权“西事中原”的西北战略门户。
第三幕:百年和平
从公元407年至公元589年,历经高句丽政权的第20代——25代王,共6代王,期间共182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高句丽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长期和平共处,百年之中高句丽政权的西北方面(主要指抚顺)无战事,高句丽利用这个时机全力用兵朝鲜半岛,攻打百济、新罗两国,移都平壤,占有了地跨鸭绿江两岸的广大地域。百年和平为高句丽争取了时间,最终完成了被高句丽视为战略要塞的新城防御的系统工程,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新城终于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山上城堡,成为后来隋唐两朝屡攻不破的战略堡垒。
第四幕:隋唐复土
从公元589年至公元668年,历经高句丽政权的第26代——28代王,共3代王,这一时期为时78年。隋唐两朝同高句丽政权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新城在667年被唐军攻占,次年唐军由玄菟古道会同其他各道合围平壤。至此,高句丽政权从公元前37年创建,至公元668年灭亡,共存在了705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唐朝收复了燕国、汉朝在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全部旧有郡县的领域,设置安东都护府,把东北亚地区重新纳入唐朝一统的版图。
第五幕:安东重镇
从公元668年至公元696年,历时28年。由于四川、青海发生吐蕃叛乱,唐朝无暇东顾,导致高句丽余众复叛,新罗又乘机夺取安东都护府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原控地区,致使安东都护府于677年迁至新城,以唐朝为宗主的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第六幕:瓯脱之地
从公元696年至公元907年的漫长时间里,先有契丹攻陷营州(朝阳),继有唐朝内部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拥兵营州图谋唐朝,内战迭起。此后契丹族南下,据有营州,彻底切断了东北与唐朝的联系,使抚顺乃至辽东成为政治上的真空地带,殆同瓯脱。
第七幕:千年古刹
契丹族兵不血刃占领了东北,创建辽朝。辽在抚顺设立贵德州,并在高尔山上建庙建塔,高尔山城成了贵德州的佛教场所。
公元907年至1992年,千年上下,历史上的军事重镇高尔山山城成为宗教文化场所,从辽代的公元1088年在高尔山城内创建辽寺辽塔,至明末清初创建观音阁,一千年上下,高尔山的宗教香火不绝如缕。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浑河年年西流,青山岁岁生碧,残阳日日如血。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10-13安东都护的选任及其所反映出的统治原则
-
10-13历任安东都护考略
-
10-13安东都护府沿革及辖境
-
05-26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四站):高尔山山城
-
03-04高尔山山城附近的施家沟古墓群
-
12-26高尔山森林调查队办公楼在哪里?
-
12-18本网转载佟达历史著作《高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