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满族地秧歌的两个品种(3)
满族先人常年生活在山区,狩猎、征战是主要生活形式。抚顺满族地秧歌舞蹈动作的民族特点正是其生活方式的动态表现。抚顺满族地秧歌以臂于前,一臂于后,大伸大展为主要特征;以上身晃动,下身屈膝,双脚交错,大起大落为基本造型,这与满族先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其舞蹈动律可概括为:扬、蹲、跺、盘、摆、颤。例如"扬",是双臂的动作,其特点是幅度开阔,舒展奔放,大伸大展。《清宫逸闻》中说"满族人舞时其气象发扬蹈厉",意即激扬刚烈,是狩猎、征战民族的基本特征;再如"蹲",是指男性下身半蹲,屈膝成九十度左右,并且随节奏起伏移动的动作,造型稳健,是满族人善于骑射、旌旄弓矢、跃马莅阵、屈身进反、仰俯疾徐的真实写照。旧时表演时,满族秧歌舞队集中后首先去"拜庙",遇大庙进入庙内表演,遇小庙则在庙前表演。如果外村秧歌舞队前来,当地满族官员要立即率队出村到村口进行迎接,开始"见礼",然后才可开始表演。无此习俗后,"见礼"却成为抚顺满族秧歌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内容。后来,当拜庙习俗、村口迎客队习俗逐渐消失后,秧歌舞队一般是在指定的宽敞平坦场地集合表演。
据专家考证,满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装扮,不仅是满族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反映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艺术体现。流传在抚顺地区的满族秧歌,源于满族舞蹈。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同汉族长期杂居,满汉经济、文化互相融合,尤其是民间艺术交流频繁,使满族的民间文艺活动也具有较浓的汉族色调,但满族秧歌的内容、形式与表演技巧仍不失满族善于骑射,勇于征战,勤于生产,俭于生活的基本风格。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满族秧歌在基本动律一致情况下,也有不同流派。如: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黄旗乡(原名:马堂沟),当地以"跃马式"为特征。
3 下一页 |
- 上一篇:抚顺满族秧歌的传承危机
- 下一篇:抚顺满族地秧歌的传承意义
相关文章
-
10-31还记得解放抚顺战斗中那些将领们吗?
-
10-27满族有哪些竞技活动
-
10-271950:神炮手白炳武的成长
-
10-27白炳武——从矿工到“神炮手”
-
10-261946:新宾出犯蒋军被我击溃一营
-
04-28抗美援朝中国战机油箱是抚顺人用纸糊的
-
03-26抚顺地区报纸发展的历史实迹
-
03-14南进部队突袭抚顺 独立十师解放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