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

2013-01-02 11:54 中华文史网 朱诚如 2515
明万历年间,朝野上下曾为辽东“弃地”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政争,酿成明末官场中一桩公案。此事在明清史中,以及在满汉民族关系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所以它历来为中外治明清史之学者所注目,乃致形成一些传统性看法。本文试就“弃地”的...

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

 

朱诚如

 

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 图1

 

  明万历年间,朝野上下曾为辽东“弃地”案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政争,酿成明末官场中一桩公案。此事在明清史中,以及在满汉民族关系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所以它历来为中外治明清史之学者所注目,乃致形成一些传统性看法。本文试就“弃地”的有关问题加以考实,并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中外史家。


  明末的“弃地”是由“展地”即万历初年宽奠六堡的移建所引起的。因此,欲论“弃地”,必先明“展地”之始末。


  万历元年,明任辽东总兵官的李成梁“献议移建孤山堡于张其哈喇佃,险山堡于宽奠”1经兵部侍郎汪道昆奏准,而于万历二年开始部署实施,至万历六年,建成宽奠、长奠、永奠、大奠、新奠、孤山等六城堡。宽奠、长奠、永奠、大奠四堡均在今辽宁省宽奠县境内;新奠堡在今辽宁省凤城县境内;至于孤山堡原系嘉靖二十五年所建,李成梁于万历元年曾“献议移建孤山堡于张其哈喇佃”,但不知何因,并未讨诸实施,而于“万历二年改移今处即新孤山堡,此其所建六堡之一也”2。因此,孤山堡名称虽未变,方位已有所移动。改移后的孤山堡与旧孤山堡相去不远。移建后的孤山堡,在今辽宁省本溪县境内。概言之,宽奠六堡均在今辽宁省本溪县南部和风城县东部以及宽奠县一带。


  明万历年间,巡抚张学颜、总兵李成梁为什么要移建宽奠六堡?其一,是从军事目的出发的。当时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王兀堂等不断肆掠辽东。嘉靖四十四年,隆庆元年几次大规模的掳掠,“地方人畜被其抢掠者难以悉数”3。使汉族地区的生产受到破坏,汉族人民的生活不得安宁。当时,险山堡一带“地在腹里,去边甚远”④,且“地旷兵寡,既分防不周,广宁辽阳又一时策应不及”⑤,军事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形势。而宽奠、长奠等地,“皆为边冲”6,系军事要塞,便于攻守。原孤山堡距边亦远,不利于军事上的防守。而移建六堡之后,  “惟孤山为稍近。若宽奠去旧边二百里之外,在万山之中。五堡鼎峙,相去迨数百里,……以为内地之藩篱。”⑦一改“昔皆林菁幽翳虏可蔽形、出没无时,远戍莫能追捕”8的状况,  “今则门庭御寇,其险与我共之”⑨,且“声援易及”⑩。新建六堡成为“南悍卫所,东控朝鲜,西屏辽沈,北拒强胡,盖全辽屹屹之巨”11其二,是从发展生产,解决军食出发的。明代实行寓兵于农的军屯制,军饷靠屯田解决。险山堡因“地乃不毛,军无可耕,难与持久”12。原孤山堡一带也是“土瘠军逃……日愈不支”13。而出险山一百八十里的宽奠、长奠等五区,却尽是“沃地”14。事实证明,移建新堡的结果,“则疆外为阡陌,木拔道通”15,肥区沃土得到了开发,不仅解决了军屯问题,而且还使许多没有土地的贫困的辽东等地的汉民得到了安身立命之地。所以万历三十四年,李成梁等招抚汉民“尽归故土”时,“乐业之民,宁死焚溺,死冻饿,终不肯回”16。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朝历史  明代辽东  弃地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