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汉语“满洲”一词由来考

2013-01-03 14:50 中华文史网 邸永君 1336
汉文“满洲”一词,正史见于《魏书》卷九十六《僭晋司马叡传》,中有“(司马)绍将刘遐、苏峻济自满洲,含相率渡兵,应詹逆击,大破之”之语。而明代后期频繁出现的“满洲(Manju)”一词,似与此地名并无必然联系。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

汉语“满洲”一词由来考

 

邸永君

 

 

  汉文“满洲”一词,正史见于《魏书》卷九十六《僭晋司马叡传》,中有“(司马)绍将刘遐、苏峻济自满洲,含相率渡兵,应詹逆击,大破之”之语。而明代后期频繁出现的“满洲(Manju)”一词,似与此地名并无必然联系。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极颁诏,用“满洲”取代“诸申”(女真、肃慎)一词为族名,满洲之名始大盛。其实于我国史籍中,此诏颁布之前“满洲”之名即已多次现身。现就所知,罗列于下:


  一、《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有“乌拉、哈达、叶赫、辉发、满洲语言相同,势同一国,岂有五王分立之理”之语。二、《清史稿》之《杨吉弩传》,有“扈伦诸部与满洲语言相同,宜合五为一”之句。三、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时(1583年),女真已分成十五部,“时各部环满洲国扰乱者有苏苏河部、浑河部、王家部、东果部、折陈部、长白山内阴部、鸭绿江部;东海兀吉部、斡哈部、虎儿哈部;胡笼国中兀喇部、哈达部、叶黑部、辉发部。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攻杀”。四、《满洲实录》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载:“有苏完部长索尔果率本部军民来归……太祖遂招徕环满洲而居者。五、《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辛卯年(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记有夜黑(叶赫)派人告努尔哈赤说:“兀喇、哈达、夜黑、辉发、满洲总一国也,岂有五王之理”。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载有:“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同亲弟尼玛禅率满洲五十户来归”。七、《旧满洲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九月载,努尔哈赤曾有“女真满洲国昆都仑汗”之号。八、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八月,在努尔哈赤攻灭叶赫后,“叶黑自此灭矣,满洲国自东海至辽边、北至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语言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为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诏书中“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之语,乃于史有征。最迟在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1583年),即有“满洲国”之称号。其时国名、族名尚彼此不分。而“满洲国”之疆域,乃大致于五岭迤东,苏苏河(苏子河)迤西。该“满洲国”即努尔哈赤及其父、祖以来直属部落所在地,即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南苏子河畔、烟筒山东麓的费阿拉城故址及永陵镇东老城故址附近地带,其原称即为“Manju”。其实,上述汉文史料皆后来由文馆词臣修订补缀而成,而“Manju” 之固定对译为“满洲”既别具深意,且又有一个演变过程,不可不察也。


  前已述及,用“满洲”取代“女真”而用作全族名称,始于清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太宗皇太极诏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见《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其以自身之名称作为所有被其征服者所组成的统一新族体之名称,既客观可行,又理所当然。同时,使用“满洲”为族号,与次年以“清”为国号的用意,则另有深刻之用意在乎其中。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五行生克”说。当时关内由汉族建立的大明帝国国号有三重“火”之内涵:汉人之称,源于汉代。汉以火德王,用赤帜,称炎汉。“炎”字乃是由双火组成,此二火也;“明”字乃日月二字组成,日有火意;而皇室为朱姓,朱乃赤色,亦有火意,故朱明相合,亦一火也。因五行生克,水可克火,故用满洲族名之双水以灭“炎汉”之二火,用大清之新水以灭大明之旧火。在今人看来,虽属无稽之谈,却足以表明当时女真上层不仅笃信汉学,且已暗怀问鼎中原之雄心壮志。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名称由来  满族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