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崇德之治是指:崇德年间大清国国力空前强盛、经济繁荣、君臣一心、满汉团结、蒙古一统、故土回归、朝鲜臣服、海宴河清(大清国内)、敦睦祥和、歌舞升平的局面。
必须承认,在君主政权时期,君主的行为决定着社会的局面。所有大治之年都要有一个明君。文景之治时,汉文帝、汉景帝是明君,贞观之治时的唐太宗更是一代明君。崇德之治的出现也是由于有着皇太极这样一代明君。
以往,我们一谈起清王朝,首先想到的是康熙、乾隆,然后也许能想起努尔哈赤和多尔衮,很少能想到皇太极,皇太极的历史作用被许多人忽略了。现在,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认为,皇太极是清宫十二帝中最了不起的皇帝,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说,没有皇太极崇德之治的开创,清王朝不可能定鼎中原,也就没有日后的大清王朝。
二、皇太极开创崇德之治
1、转危为安
皇太极有着惊人的政治智慧,他刚即位时,国内外形势极其严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军事上正值宁远兵败,八旗兵的士气低到了极点;
经济上,国中大旱、物价飞涨,已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大有星星之火,即将燎原之势;
外部形势上四面楚歌
首先是蒙古林丹汗虎视眈眈;
其次是明袁崇焕在步步推进,毛文龙于海上不断骚扰,发动汉民反抗,朝鲜与明朝遥相呼应,一旦有机可乘,便会配合明军袭击后金;
政治上汗权虚悬。皇太极即位,他的三位兄长与他一起并肩同坐,天无二日,后金国却四日当空。
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军事危机如同三座大山压在皇太极身上。那么,他是如何摆脱困境的呢?
休养生息
禁止大兴土木,鼓励农耕
皇太极位后的第六天,即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七,他发
布上谕:“工筑之兴,有妨农务,从前因城郭边墙事关守御,故劳民力役,事非得已,朕深用悯念。今修茸已峻,嗣后有颓坏者,止令修补,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以重本务。其村庄田土,八旗移居已定,今后无事更移,可使各安其业,无荒耕种。
严禁扰民
在这篇上谕中,皇太极强调:“诸贝勒大臣并在外驻防之人及诸贝勒下牧马管屯人等,有事往屯,各宜自备行粮。有擅取庄民牛羊鸡豚者罪之。
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放宽“逃人法”
皇太极即位后的第四天,即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初五,皇太极下旨:“治国之要,莫先安民,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私欲潜逃及令奸强固往来者,事属已往,虽举首,概置不论,后惟已经在逃而被缚者论死,其未行者,早首告亦不论。”
力倡满汉一体
努尔哈赤晚年,推行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导致满汉之间势同水火,辽南地区抗金烈火四处燃烧,皇太极即位时,国内民矛盾十分激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皇太极即位后,立即提出,“至于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给汉民与满洲一样的待遇。
2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