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王德风和他的门券收藏

2013-01-21 15:58 《抚顺晚报》 孙恩明 张巧 879
在翻检王德风老师收藏的门券的过程中,记者常常想起盆景来。你看那一件件精巧别致的盆景,浓缩山川的锦绣,彰显自然的灵性。把玩那一张张印刻有名山大川、古迹名胜的风光景致的门券,记者觉得它与盆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德风和他的门券收藏 图1
王德风和他的门券收藏 图2
王德风和他的门券收藏 图3

  万千气象寸纸中

——王德风和他的门券收藏

  记者 孙恩明 张巧

  在翻检王德风老师收藏的门券的过程中,记者常常想起盆景来。你看那一件件精巧别致的盆景,浓缩山川的锦绣,彰显自然的灵性。把玩那一张张印刻有名山大川、古迹名胜的风光景致的门券,记者觉得它与盆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面江山收眼底,万千气象寸纸中。

 

  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要出版一套有关收藏知识的小丛书。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了我市老作家王德风先生,让他搞一个选题。说起王德风,老先生在我市可是颇有名气。他不仅是一个笔耕多年,创作颇丰的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有所成就的老报人。王德风曾是《少年科普报》的创始人之一,先后做过《抚顺石化报》和《少年科普报》的副总编辑。王德风向丛书的编辑报了几个选题,怎奈均有人写。王先生见对方心有不甘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还曾有一打无一撞地收藏过门券,就向编辑提出写《门券》。编辑闻听,喜出望外。双方当即一拍即合。收藏知识小丛书《门券》成书10年后的今天,王德风说及旧事,笑言:“我收藏门券,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记者不明就里。王德风解释说,自己最初收藏门券,完完全全是出于一种爱好,一种对于自己游历过的地方的纪念,加之平时就有收藏的积习。可为了写《门券》这本小册子,自己原来掌握的东西远远驾驭不了,无法胜任。于是,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收集、研究和整理。机遇或者说是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正是因为此前王先生积攒过门券,对门券有感知、有认识,他才敢把写书的差事应承下来。

  得益于工作的便利,任上的王德风有着多次出差的机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也。”每到一地,王先生总要到那里的历史遗迹、风景名胜一游。但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以一个文人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对人文精神的敬仰及其传承者的姿态来游历的。所以,就连入门时购买的一张小小的门票,他都舍不得丢掉。王德风认为,门券对增长知识功不可没。他把门券比作是“地理的小百科、历史的长画卷、文化的大观园”。王德风以一个文学家的好奇,访古探幽,寻奇揽胜,接着,又凭一个老编辑严谨不苟的态度,将所到之处的门券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收藏。

  在王德风的藏品中,有两张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的华清池的门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的那张,大概印制于上世纪60年代。用纸普通,票面简单,除绘有华清池门楼的图案外,就是“华清游览券”及其文字的汉语拼音和一角的票价。“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1997年的4月,王德风偕夫人再游华清池,重温一代帝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爱情故事。这时,华清池的门券与几十年前的已经大不相同。它不仅为胶版纸印刷,而且上面还有华清池秀丽风光的彩照。更为难得的是,景点还可以游人的需要,在门券上为他们制作电脑肖像留作纪念。王先生夫妇就保留了这么一套。“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这两张门券,或许就是王先生夫妇二人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一个爱情见证吧。

  王德风说,从门券的变迁中,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如今,门券的材质不仅仅是纸质的,还有磁卡和银币的呢。王先生介绍说,相对于其他门类的收藏,门券的收藏花钱少,无风险,很适合那些既有收藏爱好,又无财力投资的人群。王老说,祖国的大部分风景名胜,他都走遍了。虽然现在他已是人生暮年,但自己的身体尚可。在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他想到国外走走。“那时侯,我就收藏外国的门券喽。”言及此,王德风爽朗地笑了。

  张巧 摄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德风  门券收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