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孩子们手中的满族文化
2013-01-24 16:32 辽宁日报 金汝晖
1696
在东北,“嘎拉哈”是“70后”以上女生们熟知的课间游戏,尽管现在她们大多已为人母,但谈起“嘎拉哈”来依然津津乐道。关于“嘎拉哈”始于哪一时期,尚无定论。有一说是古代女真人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或是占卜用具。
教育基地内的女学生们玩得兴致盎然 记者金汝晖摄
在东北,“嘎拉哈”是“70后”以上女生们熟知的课间游戏,尽管现在她们大多已为人母,但谈起“嘎拉哈”来依然津津乐道。关于“嘎拉哈”始于哪一时期,尚无定论。有一说是古代女真人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或是占卜用具。总之,“嘎拉哈”后来渐渐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孩子们手里的玩具。
在游戏时,需要一个沙包,可装沙子、大米或是黄豆,缝成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找一块报纸大的坚硬、平实的场地,学生们多会因陋就简地选择书桌。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弄“嘎拉哈”。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
抓“嘎拉哈”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玩的时候,最少可以两个人,也可以很多人,分成两伙儿进行对抗赛。有的一替一次轮流抓,有的只要不坏,就连续抓下去,哪边先抓够一定的数哪边就赢。比较高难的游戏里,也有扳很难站立的第五面、第六面的,但那大多是因为一些“嘎拉哈”的形状比较特殊,或是被磨平过,已是游戏的一种推演和变化。“嘎拉哈”只不过是辽北满族儿童游戏之一,其中众多游戏中,室内游戏常见翻花绳、抓“嘎拉哈”等;室外游戏又有珍珠球、跳骆驼和打冰嘎等。然而,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丰富,辽北满族儿童游戏日渐冷落。
去年6月份,经省级专家审核,辽北满族儿童游戏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个非遗项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开原市八宝镇八宝中心小学建立了教学基地。学校负责人表示,通过辽北满族儿童游戏,可以对辽北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脉络有所了解和认识,为挖掘和研究区域传统文化提供重要佐证。它能让孩子在玩耍中找到乐趣,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学校已把辽北满族儿童游戏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大纲中,每周定时开课,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游戏项目比赛,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把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金汝晖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满族人怎样给孩子取名(起名)?
- 下一篇:满族婚育礼俗之分大小
相关文章
-
03-02夏园行宫
-
03-02一夜皇妃
-
03-02龙褂
-
02-07从清初之迅速崛起谈满民族的包容性
-
09-26满族人是怎样起名字的?
-
07-20御路歌谣之《满族与狗》
-
06-27满族服饰之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