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由来与现在的分布(2)
鲜卑族文物——牵马陶俑
西晋末年,鲜卑部落居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时,拓跋圭就称“代王”,后来又改称“魏王”,历史上称之为魏道武帝。那时候,道武帝不仅有“南进”的宏图大志,而且羡慕中原文化,极力想学习汉文化。但由于战事频繁,要全面实行汉化政策是不大可能的。从道武帝到献文帝的这段时间内,北魏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东到渤海,南到渭水、黄河一线,西到秦州、河州和梁州一线的广大中原地带。到了魏孝文帝时,社会总体趋于安宁,但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因为鲜卑族面临的是汉族的社会,而统治者是鲜卑族,语言不一样,无法指挥,甚至税收也收不到。因此,有必要接受并吸收中原文化,团结并融合中原的汉民族,使北魏王朝更加稳固。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来自鲜卑王室、贵族的阻力不小。孝文帝这个人很聪明,用了个计谋,说要打仗了,做出大举征战的气势,这样大家也只好同意迁都洛阳了,同时也从大同带去了不少鲜卑族民众。
可到了洛阳以后,孝文帝就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推行汉化。首先将大小可汗的军马分散到河南各地,以便统治。但是要统治中原人必须要会讲中原话,还必须要设很多官吏,但这还不够,所以孝文帝决定做几样事情。
第一就是学汉语、用汉语,不学汉语就无法统治,底下也听不懂,所以只得学汉语,并规定大小官吏不得用鲜卑族语言,违者降级或免职;
第二是改姓汉姓,因为那时中原汉族是很讲姓氏讲门第的,于是,孝文帝下诏改姓,一方面为皇室宗亲与部落大人确定汉姓,即“八氏十姓”和“三十六族九十二姓”,这些姓氏的人后来就被称为“河南洛阳人”,另一方面将鲜卑族姓改为汉姓。同时进一步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甚至下诏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
第三是建立中原式的文官制度,不再用武官,取而代之的是相国大大等文官,文官正式穿上汉式的朝服;
第四是官吏不再是管大小可汗与兵马,而是管行政区,一区一区地管。大可汗改称为帝,并追称历代祖宗为某某帝。通过这样的变革,不仅粮草税务能够收回来,而且鲜卑族与汉族得到更大的融合。改了姓氏后的鲜卑族人还得穿汉服,不再穿胡服。这些变革对中原社会的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最明显的,第一是语言上的影响,他们学汉语四声只能发三声,没有第二声人声,因为人声在马背上是飘不远的,人声改成了阳平上声。可是北魏前面的西晋语言是四声,且有韵的,传到后来就是广韵。西晋有一批人逃到南方的两广一带,后来两广人称之为客家人。客家语言就是四声,当然也有三声的。那边的韵不是广韵了,而是另一种韵,称为官韵,但用得不普遍。
第二个就是文字上的影响了,鲜卑族人写汉字和中原人不一样,写字的劲儿特别大,魏碑这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那时形成的。第三个影响就是佛教了,相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大搞佛像雕塑。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北魏不同时期搞出来的。甚至连汾河流域下游都有石刻壁画。洪桐的一座庙里有幅壁画,反映北魏献文帝当和尚的事情,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张中国壁画。洪桐县就是苏三起解的那个洪桐。这张壁画一直就放在洪桐的那座庙里,后被加拿大人骗取,用删元买走。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保护得很好的一张古代壁画,现在变成了加拿大的国宝,藏在博物馆里。平时不开灯,看的时候只用微弱的灯光,看完就把灯关掉,因为露光很容易坏。里面还有空调,保护得很好。这张壁画非常有名,国内曾有人拍到照片。目前,这张壁画在加拿大多伦多翁特利亚博物馆。
2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明代在辽宁实行军管 鼓励军事屯田
- 下一篇:抚顺最早居民生活过程与历史沿革
相关文章
-
08-211958年9月28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抚顺
-
10-01“一五”时期抚顺的八项国家重点工程
-
07-01泊兰德迈:大官屯,我人生的始发站
-
06-19浅谈1904年日俄战争对清永陵的影响
-
04-09大批古生物化石现身抚顺新宾
-
01-26边佐卿:古勒烽火动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