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大官屯
假如有人问大官屯在哪里,多数人会说在十二道街。因为那里有一座火车站叫“大官屯”。其实,这座火车站离大官屯远着呢。那么,真正的大官屯在哪里呢?莫急,咱们现在就聊一聊。
从西十路往西,走到头,过铁道口,马路以西就是原来的大官屯了。从马路边向西走,一直到原来石油一厂的东门,全属于大官屯。大官屯的历史和消失了的老千金寨同样久远,有的人甚至把大官屯也当成了老千金寨的一部分。
大官屯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发电厂南门为界。出发电厂南门,有一条直通北窑地的路。路的东侧就是最早的电车站,叫“大官桥站”。一九五四年以后,电车道改为双线,车站原来的位置变成铁路了。电车站就往西挪了。在运输部车辆段的车库北面,改名为“车库站”,后来因为车站外的街路叫“永寿路”,电车站也就随之改为“永寿站”了。从六十年代起,一直到前两年电车客运撤销,都叫“永寿站”。
大官屯是居民百姓聚居的地方,人口密度很大。虽然几乎全是平房,可是却分成好几种。第一种是青砖大瓦房的四合院。有十几处这样的大院落。最著名的要属“白家大院”。老白家是满族人,也是当年的富人阶层,光老白家的四合院就有好几处。院子里一般是三间一明两暗的起脊正房,四间东西厢房,四间东西耳房,很深的大门洞。院子也很宽敞。第二种是当年“把头”盖的一排一排的砖瓦房。一趟房子分南北两半,各有门户。老百姓叫“对屁股房”。我到抚顺就住在这种房子里,不足十平米,进门就是炕。全家七口人挤在一铺炕上。后来,我上中学了,爸爸在屋里搭了一个吊铺,我和姐姐住在吊铺上。当时别人家也是如此。一住就是十多年。第三种是房产局盖的平房,是一九六八年盖的,我家也搬了进去。妈妈在那里一直住到大官屯全部拆迁,这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第四种是老百姓自己盖的简易房。选一小块空地,拣砖头就盖了。所以,后来人口越来越多,路却越来越窄了。
大官屯在五十年代初期,行政上属于“解放街”,在最东边,对着铁道口有一座小楼,是大官屯派出所。五八年撤销了,并到解放路和西三街交界处路东的那个角楼,就是“新阳派出所”------现在叫“千金派出所”。
你可能不会想到,近千户的大官屯,当年只有四个水龙头,也就是只有四家有自来水。白家大院家家都有钱,房子也特别阔气,可就是没有自来水!大官屯的四个水龙头就是四家供水点。谁家用水都要买水牌儿。一百元(一分钱)一担水。我刚到抚顺时,每天和姐姐排队抬水。也有人专门给送水,是五百元一担。那时候水是最珍贵的,-------用水得排很长的队啊。一九五五年以后才给每户居民接通自来水,管道是百姓自己挖的。上水终于解决了。可是,下水呢?大官屯只有排水沟,却没有下水井。遇到下大雨时,家家都要出来淘水。不然的话,雨水就上炕了。
在大官屯住也有一样好处,就是烧煤不花钱。家家的煤棚子都堆满了“大亮块儿”。离大坑近,谁家如果不拣煤,会被大家耻笑的。除了拣煤,还到大坑“背”煤,“背”钢焦子,可以卖钱的。所谓"背",其实就是偷。那么大的露天矿大坑,几十里地。平时遇不到人,即使遇到人,只要不是矿警,谁也不管。假如被矿警抓住,也就是把袋子没收。其实矿警他们家也是有人背煤的。
大官屯住的,多数是生活比较困难的城市贫民。以我家住的这个大院儿为例。一共十户人家------楚大叔是蹬三轮的,李大爷是推车买菜的,赵大叔是收破烂儿的,两个王大爷,一个是磨剪子的,一个是背箱子卖熟食的。我爸爸是卖小吃的。其余几家是工人。别看都很困难,可是邻里关系特别好,就和一家人一样。谁家有了事,全院都帮忙;谁家做了好吃的,比如包了饺子,都是挨家送。白天出门,谁家也不用锁门。即使锁门,钥匙也是往窗台一放,什么也丢不了。洗衣服晒被子不必怕下雨,天一阴,肯定有人替你拿进屋里。我说的不仅仅是我家这个院儿,整个大官屯家家如此。那时候,真是特别和谐。
可是,毕竟是棚户区,而且是最老的棚户区。房子下沉,路比窗台还高。终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全大官屯拆迁了。由于属于沉陷区,不适合居住,拆迁后,大家再也回不去了。不过,最后也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只是一点,令人遗憾------几十年的老邻居从此各奔东西了。大官屯,这古老的地方就这样消失了。
- 上一篇:闲聊老抚顺之五------消失了的河与桥
- 下一篇:还说几个在地球上 消失的地方
相关文章
-
10-09消失在记忆中的东北民谣
-
10-08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二)
-
10-08傅斯年:夷夏东西说(一)
-
10-02老照片显示千金寨时期男人的装束
-
06-29一张清晰的千金寨市街图
-
06-13王开:消失的王城
-
04-06民国时期抚顺玻璃镜店发票
-
04-05正逐步消失的东北满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