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一)
2月3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这天天刚擦黑,小区里此起彼伏地炸响一阵又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这才突然意识到:今天是小年,再过几天就过年了。关于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过年习俗,各地都用不同的民谣来表述,但内容上大同小异、相差无几,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
如:“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杀猪宰鸡不一般,剪炒烹炸真解馋;腊八粥、腊八蒜,一晃就是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把油走;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再如:“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酱油;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嘎嘎(春联);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说起过年的习俗,我们这一代人即使说不上陌生,但也绝对算不上深谙和熟稔。这些年俗,是在近年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气候下,才被人们重新拾起并身体力行的。
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对这些年俗缺乏亲近感,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正赶上如火如荼、高潮迭起的“文化大革命”,这些年俗作为“封资修”的残余,在“破四旧”、“斗批改”等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风潮”中被批得体无完肤、臭不可闻,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而过个“革命化的春节”才符合革命时代的潮流和阶级斗争的需要。
那时候贴的春联,不能像现在这样把向往富裕、吉祥、平安、和睦的心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发财致富、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纳福迎祥等词语都成为了禁忌,从春联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从毛主席诗词中选取对仗的句子,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也有人摘取鲁迅先生诗作中的句子作为春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而言之,春联也要体现出“革命性”、“战斗性”来。寓意连年有余、大吉大利等色彩斑斓的年画也被从墙上撕下并扫地出门,取而代之的是规格不同、形象各异的毛主席画像,连门窗玻璃上贴的窗花剪纸,也都突出了“三忠于”、“四无限”等“革命”的内容,葵花向阳、日出东海、风展红旗、破浪远航以及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天安门等图案层出不穷、全新亮相。
四五十年前,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生活远不像现在这样宽裕和富足,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摧残,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止步不前,甚至不升反降。即使过年,也都紧巴巴、苦兮兮的,尤其是“文G”初期,过年也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下,多少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家庭,别说过年,就连正常日子也没法过啊。
就说这放鞭吧,哪能像今天这样动辄几千响、上万响地大放特放,震得大地颤抖、空气抽搐,同时各式各样的礼花竞相在夜空中绽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令人目不遐接、叹为观止。那时候过年,一个家庭放个一二百响的鞭炮就顶天了,孩子们都是把鞭炮拆散了零放,一手掐一炷点着了的香头,一手从衣兜里掏出宝贝似的红皮小鞭,一个接一个地点燃丢在地上……那屁大的响动,足以让孩子喜不自禁,兴奋异常。年龄稍大的孩子偷偷从家里拿出大人的香烟,点着了当作燃放小鞭的“点火器”。
为了显示自己的胆量和气魄,一些顽皮的孩子点燃小鞭后并不急于丢掉,而是等到药捻即将燃尽的一刹那,再从容镇定地把小鞭抛向空中。也有更勇敢的孩子,用指尖轻轻捏住小鞭底部的边缘,让小鞭在自己的手上爆炸……这些大胆而淘气的孩子往往为自己的冒险精神和勇敢行为付出手被崩伤震麻的代价。
有一个细节足以说明那时候过年的俭朴和寒酸:放完鞭炮之后,孩子们都会弯腰弓背在地上仔细地找寻并小心地拣起没有炸响的小鞭,插上药捻重新燃放,如果还是不响,也不会丢弃,而是把它们从中间折成V型,露出里面的药粉,点着了放“刺花”。他们还会把若干个折成V型的小鞭嘴对嘴地摆成各种形状,点燃其中的一个,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刺刺刺——”地引燃所有的“刺花”,绽放出耀眼炫目的火花。这不就是土法上马的礼花吗!
说起礼花,当时可是一种十分昂贵、十分稀罕的“珍稀物种”,大多数家庭对它可望而不可及。记得那年我家买来几只“转碟”、“小蜜蜂”之类的礼花,怕到室外放天气太冷,冻着了我们,爸妈就领着我们在平时保姆住的小北屋去放(此时保姆刘大娘也放假回家过年去了)。点燃后,转碟真的飞快地旋转起来,边转边发出尖锐的哨声,同时散射出五颜六色的火束,煞是好看。
等到后半夜,隐隐约约闻到一种焦煳的气味,循着煳味来到小北屋,原来是放转碟时的火星落在了刘大娘的床上,把床上的棉被烧出了一个大窟窿。急忙接水往棉被上泼,消除了火险,也报销了棉被。过完年刘大娘回来后,爸妈一边赔不是,一边给她换了一床新棉被。
那时候烟花鞭炮的品种少得可怜,除了红色外皮的小鞭,还有一种叫作“钢鞭”的爆竹,白地带花的外皮,里面的火药也是灰白色的,威力巨大,响声比小鞭大得多。除此之外,还有“穿天猴”、“二踢脚”、“三角雷”、“闪光雷”、“划炮”、“摔炮”、“拉炮”什么的,远不如现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由于物资匮乏、商品奇缺、市场供应十分紧张,那时即使有钱也常常很难买到烟花爆竹。
记得我和小伙伴们为了买到可心的鞭炮,坐公汽再倒电车,顶风冒雪跑到城边子的新屯、新太河、刘山、南沟等地的供销社去采购(那些地方购买力低,常有一些卖不出去的好货)。当把“大地红”、“钢鞭”等鞭炮买到手时,尽管仅是几十响、一百响的,那喜悦的心情也是难以言表。燃放鞭炮的情景也很有趣。
放“穿天猴”时,要把它那又长又细的竹竿插在雪地里或院杖子的夹缝中,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点燃后它呼啸着窜向天空,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位置就在空中炸响了。放“二踢脚”也是一种意志和胆量的考验,胆小的把它放在平坦的地面上,胆大的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掐着它的顶端,引燃药捻后尽量把持有“二踢脚”的那只手伸得离身体远一些,随着“嗵”的一声,它箭一般刺向天际,在高高的天空中发出“嘭”的一声巨响,碎屑纷纷扬扬地落下。而立在地面上的“二踢脚”,有时会因引燃药捻时太过紧张而被碰倒,它贴着地面横向冲直撞不知窜到哪里去了。
更有好搞恶作剧的孩子故意让“二踢脚”平躺着放,甚至对着人家的阳台、窗户放……这也是时常发生“二踢脚”伤人事故的主要原因所在。
镌刻在心灵深处的年趣记忆,除了燃放烟花爆竹,就是享用各种各样的美味吃食了,尽管四五十年前食品的花色品种、质量档次根本无法与现在相提并论,但回想起来,仍然津津有味,引得馋涎欲滴。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02-03景彬:年味的记忆
-
03-17飘荡在风中的记忆(6)
-
03-17飘荡在风中的记忆(4)
-
03-17飘荡在风中的记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