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传记专栏

传记专栏

闲聊老抚顺之十三------还说小孩儿玩什么

2012-03-02 18:29 QQ空间 易明轩 1310
五十年代初,抚顺的冬天是很冷的,摄氏零下二十几度是平常的,有时零下三十多度。大人们没有事的,就不出屋了,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无论多么冷,也照样在外面玩儿。两只手冻得裂口子,还是得在外面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大人必须喊两遍三遍的,才慢慢腾腾往家走。进了屋,匆匆扒拉两口,用棉袄袖子擦...
      五十年代初,抚顺的冬天是很冷的,摄氏零下二十几度是平常的,有时零下三十多度。大人们没有事的,就不出屋了,可是孩子们不管这些,无论多么冷,也照样在外面玩儿。两只手冻得裂口子,还是得在外面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大人必须喊两遍三遍的,才慢慢腾腾往家走。进了屋,匆匆扒拉两口,用棉袄袖子擦一下嘴,便又跑了。妈妈在门口喊:“早点儿回来!”“知道啦”头也不回,几步就无踪无影了。

      冬天游戏的花样,并不比夏天少。而且,不论天气多么冷,玩儿起来就满头大汗。比如踢毽子,谁都爱玩儿。按踢的水平,分成几伙儿。我是属于水平最高的一伙儿,有五六个半大小子。我们踢的毽子,全是自己做的。有狗毛的、羊毛的、鸡毛的。用两个铜大钱儿,把长长的狗毛或羊毛,从大钱儿的方孔中穿过去,把削好的竹筷子头儿,钉进去,把毛挤得紧紧的,这就行了。不轻不重,不飘不贼,特别好用。假如用鸡毛做,那就必须是公鸡尾巴的毛。分活毛和死毛。最好是活着的公鸡,大红公鸡第一,其次是黑公鸡或芦花公鸡。把鸡抓过来,左手抱紧,右手猛地一使劲,把最长的毛拔下来。任凭公鸡怎么叫唤,也不能松手,拔下十根鸡毛就够了,再拔几根短的。因为大公鸡鸡毛的毛管比较粗,必须用剪子修理好了才行。扎鸡毛毽子,还得用一块皮垫儿,或者皮条儿,把毛梳理好了,用线扎紧才行。这样的毽子,踢起来特别好看:毽子向上时,毛全展开,向下落时,毛是直的。一起一落,一开一合,就像一朵大红花,又像彩色的降落伞。好看极了。我们玩儿的花样也多------分为踢、打、锛、掰、压、颤、跪、踩、跨、漏。一般的有两种玩法:一种是踢打锛掰压、压打跪踩跨,十个动作算一组循环;还有一种是踢踢颤颤,颤颤踢踢,八个动作算一个小组合,五个小组合为一联。有时候玩儿起来,大人们都围着看,一边看一边给数数,有时候还给鼓掌呢。不过,并不是谁都喜欢看我们踢毽子。老太太们很讨厌我们,不为别的,是因为她们家的大公鸡被我们把毛拔的成秃尾巴鹌鹑了。所以,不让我们在她家院子里玩儿。

       至于踢毽儿水平低的小孩儿,老太太们就不管了。因为这些小孩儿的毽儿,不是老太太家的公鸡毛,是纸的。把一张薄薄的纸折叠好,一剪子就能剪成许多小细条儿。“美浓纸”是最好的,又薄又结实,别的纸就发脆。也有的小孩儿用线麻做毽儿,也很好用。不会做的,就只好花五百块钱(五分)买一个了。有时候花一百块钱“抠彩”,碰巧了也能抠到一个鸡毛毽。但是,这类鸡毛毽比我们的差远了,又小又轻。小不点儿们玩儿的还挺高兴。不过,他们踢的姿势太难看了:左胳膊像擓个筐似的,踢不了几个就掉了。最差的小孩儿是用粗线把毽系上,用手抓住线头儿,这样踢就不会掉了。

       达不到踢毽水平的孩子们,也有他们的玩儿法:就是抽冰嘎儿。有的地方叫“冰猴儿”,书里叫“陀螺”。每人一根小鞭子,哪里有冰就在哪玩儿。技术高一些的,不用鞭子抽,而是用脚。冰嘎转起来之后,用脚的外侧一蹭就继续转。有时候用鞭子把大冰嘎往小冰嘎附近抽,这样,小冰嘎就会被撞倒。小冰嘎的小主人经常被气哭了,和大一点儿的孩子打起架来。不过,并不影响关系,过一会儿就又好了。小时候都这样。

      最让孩子高兴的,就是玩儿冰车了。用木板钉一尺见方的车座,底下钉两根铁条,再找两根短木棍儿,钉上钉子,用来支撑。坐上去,双手用力向后一撑,冰车就飞快的向前冲去。或者找一个冻冰的斜坡,让冰车从上面自动滑下来。这就更有意思了。没有冰车的孩子们,就干脆直接坐在冰上,像打滑梯那样从上面滑下来。反正穿着棉裤呢,屁股也冻不坏,只是棉裤遭殃了,又是冰又是雪,几天就磨破了,回到家挨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挨完了打,第二天还是照样玩儿。气的有些家长往冰上倒炉灰,结果,孩子们上远处玩儿了,家长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最后,只好不管了,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别看孩子们小,为了玩儿,那办法还是很多的。

该文章所属专题:戴劲专栏
标签:闲聊老抚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