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锡伯族西迁之路(4)
2013-03-28 09:11 《辽宁日报》 张松
3455
246年前,一支为数千人的锡伯族部众由盛京太平寺出发,挥别骨肉亲朋,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至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几次断粮断水,险境迭生,克服了西迁路上的千辛万苦,行程一万余里,创造了世界人类史上的军民迁徙奇迹!
肖昌认为,在这200多年中,西迁的锡伯族军民不辱国家使命,“这些锡伯族人西迁至新疆后,有很多值得歌颂的事迹,涌现出例如图伯特、喀尔莽阿、乌尔古伦等诸多杰出人物。锡伯族总管在清朝是三品官,按朝廷规定,三品官起码要参加过5次战争,四到五品的官要参加过4次以上的战争,除了戍边新疆,明瑞后到云南,又从北京调走了1000名锡伯兵平叛。 ”
兴修水利开挖全疆第一条人工渠
用苏崇安的话讲,西迁的锡伯族人是清代最早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按军队编制,西迁的锡伯族人最开始设6个牛录,后增为8个牛录,这8个牛录就是现在当地的8个村镇,乌珠牛录是一乡,寨、依拉齐、堆齐、孙扎齐、宁古齐、纳达齐、扎库齐牛录分别是现察布查尔县的第二至第八乡,锡伯族人聚集的爱新舍里镇,原来属于正白旗。 ”
经过最初38年的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族人口增至八千余人,后勤供应已跟不上戍边任务的需要,在此进退两难之际,锡伯族图伯特总管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决定开挖大渠、造田致富。他从8个牛录里抽调400个强劳力,分成两班人马春秋轮番苦干,从1802年秋破土动工,边挖渠边开垦,历经7年时间,于1808年挖成了口宽10米、底宽4米、深3.3米、长200余里的全疆第一条人工大渠。
200多年来,察布查尔大渠养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至今仍有五乡、两镇、三个团场的10余万人民受此母亲渠的哺育恩惠。此后,锡伯族人又陆续开挖了“喀尔莽阿布呼”大渠、“安巴约霍伦”、“布唐阿大渠”等十几条河渠,灌溉良田上万亩,在边疆广阔的原野上,造就出星罗棋布的肥沃田园,察布查尔按锡伯语,为“粮仓”之意。
围绕察布查尔大渠的开掘始末,阿苏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久远的故事。准备开挖察布查尔大渠时,西迁的锡伯族群体存在两派对峙意见,一派认为,朝廷曾口头许诺,锡伯族人戍边60年后就可以返回东北老家,既然归乡日期不远,何苦再费千辛万苦开挖此渠?反对派头领讥嘲图伯特,说如果你能挖成此渠,我就笑死在炕头上!图伯特坚持己见开挖察渠。工程上马后开局不顺,引伊犁河水上岸很难,图伯特不知从何处下手。正在犯愁之际,一日,他登高看一头牛沿河岸边走,顿受启发,就按耕牛所走路线开挖河渠,结果一举成功,而嘲笑他的反对派头领,居然在察渠开通之日,吃饭时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记者随阿苏驱车来到这条养育了锡伯人民的察布查尔大渠,河渠不宽,滚滚西去,由于近日多雨,渠水混浊,大渠两岸是广袤良田,远方是白雪皑皑的乌孙山。在中国历史上,郑国渠的建成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灵渠的开挖令遥远南疆并入华夏版图,察布查尔大渠开掘的历史意义足可与郑国渠、灵渠相提并论,这一伟大工程是锡伯族人为捍卫国家统一、建设边疆塑立的一座历史丰碑!
记者 张松
4 下一页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满族的氏族与部落
- 下一篇:海姓:舒尔哈齐的后代
相关文章
-
09-15都兴智:锡伯族源出女真论
-
04-10清朝廷为何要将锡伯族南迁
-
02-28房身锡伯族村寨的由来
-
02-28抚顺地区锡伯族的来源
-
02-28顺城区河北乡房身村的墓地古松
-
02-28锡伯族早期活动的区域
-
02-27锡伯族三音那墓及功铭汗马碑
-
11-13清政府为何要将锡伯族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