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刘兴晔:闯关东与东北封禁

2013-03-31 06:25 新浪博客 刘兴晔 2835
在清代统治者看来,东北是他们“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是他们的战略后方。清朝迁都北京后,就把东北地区划为一个特殊的地带,严加保护。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其“龙脉”受损。另一方面,就是保护东北地区生产的皇室所需要的人...

闯关东与东北封禁

 

刘兴晔:闯关东与东北封禁 图1

东北柳条边

    柳条边其实是封禁界线 

    在清代统治者看来,东北是他们“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是他们的战略后方。清朝迁都北京后,就把东北地区划为一个特殊的地带,严加保护。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其“龙脉”受损。另一方面,就是保护东北地区生产的皇室所需要的人参、东珠等特产,以及供每年采捕供物及皇帝巡幸时围猎所用的围场。柳条边就是为保护东北“发祥重地”,而修筑的一条封禁界线。

    大量贫民流入东北
  清代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休养生息,全国人口增长很快,到乾隆元年(1736年)达到1.4亿,比清初人口增加两倍以上。但是,由于实行封禁政策,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虽然全国二十一省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平均24人,而奉天却只有1.7人,吉林、黑龙江还少于奉天。
  同时关外地区由于清朝政府的封禁政策,对“发祥重地”实行优待,形成租赋较低、工价较高、粮价较贱的现象,“故关内贫民往者甚众”。由于关内贫民到关外垦荒谋生,经久不衰,逐渐形成巨大的移民浪潮。在流民出关浪潮的冲击下,大量肥沃的土地被开垦占种,清朝统治者对东北土地和特产的垄断受到了挑战。
  乾隆五年(1740年),兵部侍郎舒赫德奉与盛京将军额尔图经研究提出了一个严格限制民人进入盛京地区的8条建策,成为厉行全面封禁的纲领。
  就在厉行全面封禁的乾隆年间,东北地区的民户数量仍然持续上升,据官方统计,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奉天府尹属下的民户就从221742人增加到837000人。
  而就在乾隆年间,反封禁的斗争也不断的发生。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在乌苏里江流域拿获偷采人参者653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吉林边陲重镇三姓城还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参丁(采参人)暴动事件。参丁包围三姓副都统衙门达7日之久。最后三姓副都统被迫答应“不计人数多寡”“照数发给入山腰牌”,参丁们的斗争取得胜利。

    东北封禁

    实际上满清王朝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也并没有立即对辽东实施封锁。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清廷屡次要地方官员“招徕流民,不记籍别,使开荒垦田,永准为业”,动员汉民返转辽东。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则例》,具体规定了对招民有功者的奖赏政策,“按定例招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目、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者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还规定“所招垦民每月发给口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奉天通志》卷二十八)。由于鼓励政策和关外优越自然条件的吸引,不仅原籍东北,“从龙”入关的汉民陆续返还故乡,山东、河北一带农民也大批涌向关外,开荒建业,从事农桑,使辽沈地区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1668年,(康熙七年),康熙皇帝下令取消《辽东招民开垦则例》,开始对盛京和东北地区采取封禁措施,对出关民众加入限制,如出关地领取文票,记明年令籍贯,造册报部备查等。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完全封阻关内流民或从陆路或从海上进入东北的通道,大量流民仍在涌向关外,看来,康熙朝也没有全部完成对盛京围场的彻底封禁。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闯关东  东北封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