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王开:玄菟的故乡(三)(2)

2013-04-06 13:09 抚顺七千年 王开 997
回首当年,高句丽王高宫选择富尔江堵截毌将军,自然有他的战略意图——渡过这条江,就是他的王城丸都。丸都,吉林集安。高宫背城一战,预备御敌于国门之外,无奈错打如意算盘,遭灭顶之灾,远避朝鲜半岛的沃沮城,重新建都。

  慕容皝和高钊相遇木底州,双方挥刀舞戈,金属利器在飞扬的大雪中呛啷啷作响,撞击着柜石哈达,回荡在逼仄的谷地……


  这次战役的结局,史书明确说道,高句丽军大败,国王高钊单骑弛入深山密林,落荒而逃。慕容皝则指挥部队,直抵丸都城,将府库中收藏的珍宝悉数取走,并带走5万多口子高句丽人,迁至前燕都城朝阳。


   此战一开,前燕与高句丽的战场多次摆在木底州,似乎这个狭窄的地理空间,已经与战事黏合。频繁的战役中,前燕再没有先前的幸运,每战多不克,最终悻悻而返。事实上,不仅前燕,其后的隋唐,在木底州一带与高句丽的交战,也多半没讨到什么便宜。我觉得,前燕乃至隋唐大军之所以拿小小的木底州没办法,除了高句丽人的勇武精神,还赖地质地貌的复杂和气候的多变——你只有亲临我的苏子河,目睹两岸峡谷峰峦,才懂那些曲线比一份超级密码更难破译。家乡有句话说,一个人看不出五重山。意思是,山太多,山太远,人的目光只能达到三重山,再远就看不见了。一山又一山,一岭又一岭,似无路,似路路皆通,凭你脚力再怎么好,也绕个晕头转向;凭你熟读多少兵法,也一概派不上用场。所以,历代大军远道劳师,进入辽东丛林与高句丽作战,实在是件大辛苦事,加上地形陌生,难免明亏暗亏一并吃了。这其中,典型莫过于隋炀帝,为屈服高句丽这支少数民族,他屡发大军,终遭灭国。


  隋炀帝登基前,隋文帝恼恨高句丽入侵辽西,派三十万大军讨伐,不料,东征途中未遇高句丽,竟碰上另一股天敌——飓风,只好不战而退。高句丽王高元躲过一劫,心中忐忑,忙遣使谢罪。


  隋炀帝做了皇帝,召见高元,高元不知出于何种心理,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惹恼隋炀帝,派九道大军分头进击高句丽。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菟道,沿浑河入苏子河流域;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由南苏道,挺进苏子河谷。但是,左候卫大将军走到中途染病,数日后竟不治而死,因此这支部队的去向成了千年谜案。


  隋炀帝这次下了一招臭棋,教训高句丽不成,自己损失惨重。一年余,隋炀帝再次兴师,不破高句丽誓不还。结果战斗激烈,收效不佳。更致命的灾难在于,隋炀帝未灭掉高句丽,却因战争消耗太大,伤了国本,导致遍地农民起义,内部分崩离析,人亡政息。


  有一年寻访古汉城墩台,站在烟峦之上,远眺柜石哈达,忽然就想,高句丽不畏强大对手,一点一点将战场向西推进,一次次获胜,或者说僵而不死,休养生息一阵子,又底气十足地与人纠缠,就是依仗辽东迷宫般的险要地理特征。征讨大军远行劳顿,高句丽以逸待劳;征讨大军不谙山川形貌,高句丽人机敏如猿;征讨大军缺乏给养,战斗力降低;高句丽人随身携带食物,甚至生拉硬拽上靺鞨等部族助阵,几方面因素综合,高句丽人的胜算自然比征讨大军大多了。


  7、


  大唐也曾在木底州与高句丽开战。彼时,高宗李世民执政,他在之前多次讨伐不成功的被动状况下,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三月,派名将李绩率步骑兵陆路迂回,渡过辽河,突袭高句丽的盖牟城。水路由东莱渡海,拔高句丽的沙卑城。水陆唐军纵深长驱,李世民也率兵赶到,君臣一口气拿下高句丽的几座重城,其中包括木底州。端了木底州的唐将,正是李绩,那已经是贞观二十一(647)年的事情。


  唐太宗通过这一次征缴,收复了辽东大部。我说的这大部分,不含朝鲜半岛北部。唐代的辽东疆域划分,大体和西汉四郡差不多,辽东包括辽河以东地区及朝鲜半岛北部。而当时的高句丽,为与中央政府抗衡,联络半岛的百济人,搞群狼战术。因此唐太宗有“九瀛人定,唯此一隅”的话。其实按照唐太宗本意,他是想打过鸭绿江,底定平壤的,无奈高句丽不与唐军硬碰硬,唐太宗便下令,迁移辽东7万户入中原,瓦解高句丽。


  在这一次难得的胜利中,唐太宗难掩兴奋之情,写下一首《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李世民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姿态,欣赏着玄菟郡的明月,喜悦于九瀛平定。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玄菟  故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