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东北高跷(秧歌)浅探

2013-04-21 07:30 辽宁省群众艺术馆 霍荭 2641
高跷(秧歌)归属于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地区也称“高跷秧歌”。它的基本表演形式,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符合人物性格的各种道具,双足踩着木跷(带有脚踏装置的木棍,高者三、四尺,矮者尺余)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舞蹈的“大场”和几个人对舞的...

东北高跷(秧歌)浅探


  高跷(秧歌)归属于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地区也称“高跷秧歌”。它的基本表演形式,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符合人物性格的各种道具,双足踩着木跷(带有脚踏装置的木棍,高者三、四尺,矮者尺余)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舞蹈的“大场”和几个人对舞的“小场”。高跷(秧歌)流传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中已有记载。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但多少年来,这种深为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民族艺术就像生命力极强的山花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东北高跷(秧歌)浅探 图1


  正如一位农民作者在诗中写道的:“地上的流水天上的云,大秧歌扭出了关东的魂,旱涝饿不死的苣荬菜,黑土地扎下了它的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日益增多和阵地的不断扩大,高跷(秧歌)的参与者和爱好者也与日俱增。尤其是那些身受其益的中老年人,更将其视为杯中的美酒、饭后的香茗和消愁解闷、舒筋活血的灵丹妙药。


  而今,它不但成为重大节庆活动的“主打项目”和文化广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实践证明,它对于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增进团结友谊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追溯高跷(秧歌)的历史渊源,加强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使其在弘扬、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现时服务,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东北高跷(秧歌)的孕育及其沿革高跷的母体是秧歌,而秧歌又从属于汉族民间舞蹈。因而独立研究高跷而不言秧歌,就如同研究秧歌而不涉猎汉族民间舞蹈一样,是很不客观,也不科学的。准确地说,研究汉族民间舞蹈和秧歌、高跷也就在其中了。


  作者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仅就东北高跷(秧歌)的孕育及其沿革加以简要的论述。东北高跷(秧歌)这枝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植根于东北大地的黑色沃土,是东北地理、历史、文化、风情的必然产物;其艺术特征,直接受关东人民审美习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东北高跷(秧歌),有必要先勾画几笔东北地区文明史及东北人民美学观。东北历史悠久,据沈阳新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有压印纹陶器、细石器等文化遗物,证明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人类文明存在于东北大地。这个遗址还发掘出青铜器时代的鼎、鬲等文化遗物,充分显示了东北原始文化之丰富和发达。据辽宁西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有密集村落、女神庙及祭坛,有象征族徽的精美盘龙玉饰,证明距今五千年前,东北大地已有宗教信仰和集体祭祀活动。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东北  高跷  秧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