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氏满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2013-04-21 12:15 社会科学辑刊 邓天红
2798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新兴的民族。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满族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在保留一定民族特性的条件下,积极吸取中华各族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中的先进内容,从而创造了不断丰富、发展的满族新文化。
试论清氏满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邓天红(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满族文化发展的特点
关于清代满族文化,有些人常常从单纯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评论,认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满族,在入关后,受先进汉文化影响,逐渐丧失本民族特点,达到全面汉化,从而使满族文化最终走向衰落。我认为,清入关后,虽然由于汉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给满族文化以强烈、巨大的影响,但是,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满族必然带着本民族色彩来治理中国,它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不能仅以落后归并于先进、满族的全面汉化来概述。以清代满族文化中的“汉化”现象为例,实质上这种“汉化”是被改造后的新条件下的“汉化”,它也包括满族文化的突出贡献,而不是简单的落后归并于先进的“汉化”,过分强调这种“汉化”,忽视满族文化自身发展特点及历史作用,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清代满族文化,是在适应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使满族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沿着自身的轨迹起源、发展和演变,另一方面,在维持本民族特点的前提下,为适应本民族迅速发展的需要,又多有选择地吸取中华各族文化,其中主要是汉文化,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满族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满族及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快速性
满族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真正开始形成时期,是在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努乐哈赤从1583年到1619年,经过近四十年的征战,结束了元明以来女真诸部长期分裂局面,“自东海至辽边,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使女真“诸部始合为一”[1],并将这一广大地域统一于后金的新政权之下,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形成。皇太极时期,继续完成黑龙江流域的统一,并逐步使其社会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1635年,皇太极正式宣布更定族名为满洲。到1644年,清入关前,满族以其新的面貌和强盛的姿态屹立于祖国东北。
满族在快速形成和壮大过程中,其文化也同时快速形成和发展。首先,是满族文字的创制。满族原有自己本民族语言——满语,满语是由女真语发展而来的。金代女真族曾创制使用女真文字,元代在蒙古长期统治下,受蒙古文化的影响,遂改习蒙古文,而女真文字最终成了死文字[2]。努尔哈赤早期,只有自己语言,“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3]。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种语言与文字的矛盾,不能适应满族共同体快速发展的要求。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以蒙文字母为基础,结合女真语言,创造新文字——满文,满族开始有文字。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抚顺琥珀研究所在琥珀中发现珍稀远古生物
- 下一篇:东北高跷(秧歌)浅探
相关文章
-
10-17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
10-13满族赵姓的起源
-
10-07论清兵入关的文化背景
-
10-06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九站):洞穴文化遗存
-
10-03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八站):沈阳新乐遗址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下)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上)
-
10-01满族戏——“朱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