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清前人物

清前人物

走出戏说的迷雾看皇太极(3)

2013-04-29 06:15 沈阳故宫博物院 未知 4580
皇太极所处的年代,中华大地的历史舞台上有四颗明星,一颗是明崇祯帝朱由检,第二颗是大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第三颗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林丹汗,第四颗是清太宗皇太极,他们演出了一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话剧

    谋略呢?第一叫“围城    打援”,怎么围城呢?
    他先把锦州城围了,祖大寿被困在城里,断了粮草,没有吃的没有烧的,只能杀马吃马肉,拿着马的骨头做柴火。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却正好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洪承畴带了8个总兵,13万大军,4万匹马,从宁远北进,步步为营,且守且战。
    皇太极接着设下第二计——“断敌粮道”,13万军队,一天吃多少啊?这个粮食主要是从宁远方面往那儿运,皇太极把粮道一断,13万军队3天没有饭吃,就乱了套了,怎么办呢?那回去找粮食吧。
    皇太极又设了第三计“高桥设伏”,在高桥设伏兵,你一找粮食正好遇上伏兵被聚而歼之。洪承畴的军队自相践踏,尸体遍野。洪承畴无奈率了大约有一万人固守松山城,这个松山城是个瓮城,周围是山,底下一个偏低的城。
    皇太极的第四计就叫“瓮中捉鳖”,在外面死死围住,洪承畴最后没有办法就投降了。
    说皇太极酷爱读三国,估计那个时候,对于初窥汉学的皇太极来说,三国就相当于孙子兵法了。
一后四妃都是蒙古人
    皇太极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显赫功绩?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谋略。
    在沈阳故宫,北面是清宁宫,旁边有四个房子,当年就住着皇太极的一后四妃。这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后宫地位最显赫的五个后妃都是异族的,这在历史上可是空前绝后。仔细看看这几个后妃的娘家就知道了。
    皇后、宸妃、庄妃是姑姑侄女的关系,都出自蒙古科尔沁。还有两位,都是林丹汗的遗孀,娘家是蒙古察哈尔部。通过联姻,进行笼络,就可以结成满蒙联盟,共同对付明朝了。
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皇太极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打败了,在宁锦之战又被袁崇焕打败了,从这些失败当中,皇太极得出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必须有武器,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这个皇太极做到了。第二个就是必须除掉袁崇焕。打不过怎么办?用反间计。皇太极三国真没白看,学一出“蒋干盗书”最终除掉了克星袁崇焕。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这时的袁崇焕被崇祯帝重新起用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他曾奏报,辽东防守坚固,敌军不会通过;但蓟镇一带防务空虚,应当加以重视。朝廷对他的奏报未予理睬,而尘封起来。当袁崇焕在山海关巡视的时候,得到皇太极进攻京师的军报。他急点九千骑兵,日夜兼驰,前来救援,同敌决战,保卫北京。
    袁崇焕驻兵在北京广渠门外,兵无粮,马无草,白天作战,夜间露宿。袁崇焕身先士卒,中箭的衣甲,像刺猬皮似的。袁崇焕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捷,京师转危为安。皇太极就在这个时候使出了反间计,两个败家的太监把听到的“袁崇焕通敌”的“情报”带回了紫禁城。崇祯帝大怒之下脑袋就进水了,以议军饷为名,传袁崇焕到紫禁城。当时,北京城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坐在筐里,被人吊到城上。崇祯帝下令将他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
    皇太极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43年,53岁的皇太极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清史稿说的这两个遗憾,第一个是储位未定,他白天还处理政事,夜里突然就死了。第二个遗憾是大勋未集,就是他要迁都北京、统一中原,这个宏伟的志愿,化为泡影没有实现,这两个遗愿,就由他的儿子顺治来解决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  皇太极  

文章评论